今天是我们六团九队在瑞安进行社会实践的第二天,上午8点,我们就来到了文化活动中心,跟着师傅学习、体验木活字印刷。只见师傅将墨水舀一勺于砚台,用刷子抹开,再均匀迅速地扫在字模上,师傅说道墨水不能过多,否则会晕染,也不能过少,否则不清晰,凡事皆有度,不满则亏,过满则盈。取一张纸扑于字模上,刷子的背部过润后均匀有力地在纸上来回扫动。一揭,一张清晰美观的字张就印好了。我学着轻柔但不失力度地刷满,但要么不均匀要么晕染太多,才明白师傅的说道的平衡把握是在时间的韧性里练就的,不禁对这些非遗传承人们多了更多的敬意。
然而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集成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许多靠口授和练习传承的手艺在不断消亡。同时,“非遗”这个头衔也常常遭到投机者的滥用。”对此,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感叹道,“民间文化的传承人每分钟都在逝去,民间文化每一分钟都面临消亡。
眼前的师傅正神色自若地挥动着苍劲有力的右手,从横的纹路烙印着时光流转的痕迹,墨汁在字板上闪动的智慧的光辉。连绵的蝉声里,我们不禁肃立。正是这些可亲可爱的中国匠人们的不忘回首,铺就中华文化的康庄大道。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7949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