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深入研究家乡近几年变革,人们精神文化的变化,情系家乡调研队队员周子涵于7月21日来到都江堰著名景点南桥领略这“水上画楼”的风貌和岷江的雄伟,南桥作为历史悠久的古桥,坐落在岷江上见证了都江堰上百年的变化,是实践队员探寻家乡变化,感悟家乡情怀的有力参考。
南桥是位于都江堰宝瓶口下侧岷江内江的一座雄伟壮丽的廊式古桥。它原名为“普济桥”,修于清光绪四年,桥长约133米,4排5孔,曾多次损毁,南桥的最后一次改修,仍为5孔,桥长45米,宽10米,各种彩绘、雕梁画栋、民间彩塑、书画楹联融为一体,被誉为“水上画楼” 、“雄踞江源第一桥” 、“览胜台”。历史记载中,属于都江堰的歇后语不多,但有一句却是:“灌县出南门没路”,七个字道出了过去都江堰人的交通是多么的不便。南桥便是在这种情况下修建的。南桥位于都江堰市区南门外,横跨内江,建桥以前,行人受其阻隔,往来十分不便。1878年,都江堰修缮完毕,而后建立了沟通了内江两岸的文明的通济桥。1925年重建,桥面加宽。1933年,毗河战争爆发,木桥中孔被拆毁,战后修复时,增建了寨门。桥长约133米,4排5孔,白天开放,晚上关闭。1958年,眠江发生暴洪,漂木堵塞桥洞,撞毁桥身。随后由森工局由民江水运处重建,改木桥桩为混凝土桥墩,增建了牌坊形桥门,仍为5孔,长45米,宽10米,正式更名为“南桥”。1979年,加高了桥身和通道。不仅保持了古桥风貌,而且建筑艺术十分考究,是都江堰市一处旅游胜景。1982年,国务院将南桥划入都江堰文物保护区范围。2006年冬,南桥进行了古建筑维修改造。桥跨部分设为木地板、桥头用青石板浅浮雕铺成。桥身增设了木雕及金柱上对联。天棚改造为彩画天花及卷棚仿古天棚。所有的木雕进行描金填彩,更新了额坊彩绘,壁画,诗词,对联也更换一新,使南桥更光彩夺目。2008年五月十二日汶川大地震,都江堰市城区的建筑和城市基础设施均遭受了严重的破坏。都江堰市建设局于地震后第三天,就组织成都市桥梁专家对15座城市市政桥梁进行应急评估,发现南桥存在严重安全隐患,在第一时间对桥身进行排危,搭设硬防护通道和封闭打围。2008年6月初,都江堰市建设局对南桥的安全鉴定结果为桥廊上部评为IV类建筑,处于危险状态,建议实施拆除及重建。经过省内桥梁、古建筑专家及相关部门三次研讨,都江堰市政府最终慎重决定对南桥实施保护性拆除及重建。
实施该项工程建设的一位现场负责人史建辉说:“工程预算投资490万元,2008年10月进场施工,在150天内完成重建任务。”史建辉介绍:在重建过程中,汇集川西能工巧匠,平时都有100多人在桥上工作,最多是几百人,主要是木工、石工、雕刻工、泥塑工。招进来的技术工人需要审查,看是否真材实料。其间,施工方还起用了原都江堰地毯厂的彩绘工,这些彩绘工,起码有二十年以上的经验、都是工艺美术师,擅长民俗彩绘。重建工程按原貌、原风格特征、原工艺技术并采用钢木结构建造桥头,加固维修桥身,更换梁柱,并尽量利用原有构件,既保原味,又节约造价。“施工中,注重每一个细节,每一块构件,全过程人工操作,重建后的南桥保持了浓烈的古建筑韵味,其抗震设计烈度达到8度设防,增强了桥梁的整体性、安全性。”史建辉说。
作为本地人的实践队员周子涵说道,感受最明显就是震后重建和之前的对比,震后重建的南桥用“富丽堂皇”也不为过,晚上八点过,桥上的彩灯一开,桥下河岸的霓虹灯一亮,当真是美不胜收。站在南桥上,迎面而来的是岷江的河风,夹杂着淡淡的味道和醒神的冰凉,低头看去,咆哮的岷江奔腾翻涌,声音有些震耳欲聋,不禁让人联想到诗仙李白的一句诗“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在观赏了南桥美景后,实践队员也陷入了沉思,都江堰作为旅游城市的人流量如此庞大,景点如此引人入胜,和地震时的废墟大相径庭,灾后重建的速度和力度超乎想象,这都得益于国家的帮助。在感受了家乡的变化之后,实践队员也下定决心要发奋图强,担负当代青年的责任,保护家乡,保护国家的大好河山!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8076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