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20日,为深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维护非遗传承与发展,浙江工商大学法学院“以法之器,赋能非遗”赴台州地区实践团冒着高温,前往临海词调传承人侯庭芝女士家中,探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临海词调的情况。
“佳人展颜才子唱,千年府城尽空巷”。临海这座千年府城中,滋养着一种曲艺,以当地方言为词,融南戏、昆曲、民间小曲之精妙,取府城厚韵为壤,历经500多年岁月打磨,便逐渐演变成了极具当地特色的——临海词调。
临海词调起源于明中叶的海盐腔,最早被唤作“才子词调”,在台州一般是文人雅士创作的词调。据侯老师说,由于词调的高雅艺术性,很多想学的人不具备足够的音乐天赋,而有天赋的人往往不愿从事这项没有收入的艺术表演。
临海词调的表演形式,主要以坐唱为主,一个人可以模仿多个角色,参演人数可多可少。以台州官话——即临海方言为词的临海词调,其唱腔十分讲究“字清、腔圆、音准、板稳”八个字,句句有神,字字有功。采访过程中,侯老师为我们现场唱了一段,嗓音高昂,中气十足。
临海词调主要有两种传承方式,一是师傅带徒弟,这是最主要的传承方式,在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初期盛行,现在临海词调剧团大部分艺人都是如此学艺的。二是家传方式,即由父母一辈直接传授给下一辈,如我们拜访的侯女士即从艺于其母蒋桂清,“我七岁就跟着我妈妈同台唱,谱子都是我爸爸自己抄写的呢。”
现如今,作为第二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临海词调却面临着传承的危机。首先, “人亡艺绝”成了制约临海词调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了留住人才,侯老师说,要正式学习临海词调的学员需要签署合同,不能随便来几次就走了。其次,临海词调的高难度制约了其在市场化的现状下生存。且临海词调的唱词需要严格的方言发音,现在的年轻人难以把握。再次,现代文明的冲击造成观众群体流失严重,致使临海词调的表演与发展空间越来越少。虽有创新,但也只是杯水车薪。最后,艺术资料难以搜集整理,新的剧本无人创作,由于资金的缺乏,难以找到人接手。
此次实践活动让队员们深切意识到民间曲艺艺术的优雅大方,但是也让队员们直面了时代发展与非遗保护之间难以衔接的现状。作为新时代的法科生,我们应该主动关心祖国传统文化的存续与保护,通过自主的学习与积极实践,引起社会对非遗保护的重视,推动相关政策法规的发展,发挥专业精神,为保护优秀传统文化而努力。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8076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