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中国计量大学唐诗之路调研小组上虞分队继续行走于诗路间。
上午,小分队来到了中华孝德园。中华孝德园是以上虞孝德文化为主题修建的主题公园。
通过对上虞历史传说的挖掘,体现了上虞丰富的人文内蕴,弘扬了民族孝德精神。
我们先后游览了孝德楼、慈孝阁、神州舜迹、大舜庙、虞舜宗祠、舜耕群雕等景点,体味了孝德文化在上虞的重要地位,了解了以“孝感动天”的远古圣君虞舜和“投江救父”的东汉孝女曹娥的故事。
神州舜迹,由十八块蕴含历史时空的原生态自然石构成,展示了德孝的文明足迹,彰显了千古流传的大舜精神。传说中的虞舜出生在上虞,因避“丹朱之乱”回百官龙山隐居,后复出践帝位。一块块石头讲述了大舜传奇的一生,记录了其出生,生母故,继母嚣,耕历山,渔雷泽,淘河滨,尧选贤,婚沩汭等重要的人生历程,展现了舜一生对孝德精神的实践。
大舜庙原位于龙山,是古人为祭奠舜的大孝功德所修,是古代诗人的朝圣之所。曾遭大火损毁,近年实现重建。大舜殿中,一幅“九洲图”吸引了我们的目光。它反映了大舜时期的疆域,让人领略舜一统国家的丰功伟绩。“九洲图”前方是青铜打造的大舜像。大舜左手护膝,右手抬起,目光迥然,直视前方,仿佛在俯视着下方的“九洲”,极具气势。
孝德阁旁,曹娥像伫立在广场中心。她双手作揖,眼神低垂,默视前方,正对着曹娥庙。曹娥像的四周雕刻有许多名家赞颂曹娥,习从曹娥的诗词。“怀沙为谁死,翻媿是男儿。”“笑读曹娥碑,沉吟黄绢语。”
舜耕群雕以“象耕鸟耘”的典故为背景,体现了舜号召自然万物的传奇形象。群雕中的舜站立于象背上,右手托举着星辰月亮,左手扶着犁耙,气势恢宏。
下午,我们寻访了绍兴市浙东唐诗之路申遗联谊会会长和绍兴市上虞区民间文化交流协会会长徐景荣老师。徐老师就浙东唐诗之路的定义,上虞在浙东唐诗之路的地位,以及唐诗之路研学游的开发现状与建议等方面和我们展开探讨。
唐诗之路是一条可以与丝绸之路相媲美的文化之路,是中华诗词长河中一条亮丽的风景线。而浙东唐诗之路,则是这条长河中摧残的明珠。总得来说,浙东唐诗之路是一条浙东诗文化和文化旅游之路。
广义上,诗路的起源从魏晋时期开始。因为战争等各种原因,一部分北方人来到南方隐居。江南时的名仕常隐居于其间。而后在唐宋时期,一批文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等)因向往江南的秀丽山水与追随诗路名士,前往诗路游览。
从地理上看,绍兴市是浙东唐诗之路上的核心景线,即黄金地段,而上虞则是这条核心景线上的中转节点与诗路驿站,是文人们追随唐诗之路游览的必经之地。诗路的主干线始于钱塘江,沿浙东运河萧山西兴,沿水道经绍兴、诸暨至上虞转至曹娥江。古鉴湖位于上虞东部,上虞曾有一座蒿坝,船过坝时需用人力或牲畜牵引船只,拉至至曹娥江,继续航行。
从景观上看,上虞的“三山两庙”最为出色。
两庙指的是大舜庙和曹娥庙。传说中的虞舜出生在上虞,因避“丹朱之乱”回百官龙山隐居,后复出践帝位。大舜庙便是为祭奠其功德修建。
两庙中的第二座庙则是有着江南第一庙之称的曹娥庙。汉元嘉元年,会稽上虞令度尚欲为曹娥立碑,命邯郸淳作碑文。邯郸淳时甫弱冠,只见他从容捉笔,少许构思,一挥而就,众人嗟叹不暇。蔡邕闻讯来观,然而到达时刚好是晚上,便手摸碑文而读,阅后写了“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于石碑后,利用笔画的拼接构成字谜,隐“绝妙好辞”四字。此字谜被称为“天下第一字谜”。东晋时期王羲之看望谢安时来到曹娥庙,看毕曹娥碑后深有感触,便抄写曹娥碑,成“天下第一字碑”。名家的拜访使得曹娥庙名声大振,之后又有不少诗人慕名而来。李白便曾在此写下《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并序》。“笑读曹娥碑,沉吟黄绢语。”李白崇敬的并不只有曹娥身上的孝道。曹娥如此年轻便能有这样的成就,这首诗还隐含了李白高远之志,以及建立功业的渴望。
两山指的是称山和东山。称山相传是勾践铸剑筹备物资以反击敌军的地方,上有称山庙。除此之外,对于生活在北方内陆的文人来说,称山是一个能看到“海”的地方。它可以说是唐诗之路上虞的第一站。
东山以谢安为中心。文人们多前往此地凭吊谢安,游览这块谢安隐居20年的地方,以及寻觅谢安侄孙谢灵运。
谢安风流倜傥,精通各种技艺,闲雅翩翩有风度。又是高门士族,引导淝水之战胜利,建立功业,为众多文人所向往。更有“天下苍生为谢安”之说。
谢灵运则是中国山水诗之鼻祖。谢灵运15岁及爷爷的康乐功。拿薪水,逍遥于山水间。被人称为“闻道稽山去,便宜谢客才”。
李白便极其崇拜谢家尤其是谢灵运。他将谢灵运视作自己的偶像,在《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中曾写下“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
因为谢家的关系,李白在东山写下的诗歌有三十七首之多。李白曾三次来访东山,追求志向。然而他终究没能像谢安建立功业,而是空有一腔报国情。在第三次寻访东山时,他发出了“不向东山久,蔷薇几度花,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的感叹。李白以明月自比,兴发感慨。
白居易任职杭州时,亦曾专门前往东山看望谢安。“茫茫宇宙人无数,几个男儿是丈夫。”在月夜下,他题写诗句,抒发感慨。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也曾先后两次从浙东运河坐船至东山游赏,写下“登山正可小天下,跨海何用寻蓬莱”的佳句。
纪晓岚在连城冠豸山题写下“追步东山”的“一匾额”,而林则徐之后则留下了“江左风流”四字,与之呼应。纪晓岚才学过人,仍欲“追步”谢安。这更体现了谢安在知识分子心中的崇高地位。
关于唐诗之路研学游的开发,徐老师认为首要是解决地域间的矛盾,解决各地区各区域在文旅开发这方面各自为政的问题。徐老师提出,“要把浙东唐诗之路打造成文化旅游的黄金线。”各地合起来形成一个系统,每个地方都有一个基地,地域之间互相合作交融。
然后是需要有活动性,参与性。比如东山这一方面,便要开发东山湖谢灵运山水诗的研学基地和谢安的文化基地。基地需要满足游客,吃,玩,住等各方面的要求,而不是传统意义上单纯的看景游览。吃的方面,开发景区高质量的特产;玩的方面,则应有满足不同人物群体的项目,并且要因地制宜,具有创新性,教育性,而不能千景一面,否则会失去特色;住的方面,可以发展山居别墅、民宿等,人们能更贴近景区的人文自然环境。
同时,在开发时要注意保护景区的原生态。徐老师强调,“文化是最首要的。”文化是旅行的定心丸,文化好比酒的醇香,唯有文化能令人回味无穷,促进旅游资源持续发展。保护文化,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能破坏旅游原生态,注意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原生态性,这样才能给人以文化原生态的吸引力。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8154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