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舌尖上的非遗——糖画
——洛阳师范学院暑期非遗调研队寻访“糖画”传承人刘胜利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传统优良文化。为了更好的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河南省非遗宣传和传承工作,近日,洛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暑期社会实践非遗调研队和“糖画技艺”传承人刘胜利老师进行了“云”面谈,此次访谈让调研队进一步了解了糖画的制作技艺与糖画技艺的创新发展。
糖画,顾名思义,就是用糖做成的画,可观可食,亦糖亦画,又叫“转糖”、“糖饼”、“糖灯影儿”、“转八佗儿”。
通过采访,刘老师与我们分享了他的一些学艺经历。他说:“小时候,爷爷在村头支个小摊做糖画,我就在旁边看,也因如此让我从小接触到糖画,从此对糖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高中之后,我还是热爱糖画,之后就开始模仿爷爷当年制作糖画的模样,开始学习和练习糖画技法,是爷爷带我走进了这个“甜蜜”的行当。为了提高糖画技艺,我还专门在四川一个糖画艺人家中拜师学艺。几年下来,我考量摸索,重新归类了全国各地糖画的优缺点,自成了刘氏糖画独特技艺,渐渐地刘氏糖画朋友圈、微博里也有了名气。”
当调研队在问到糖画的工序和讲究时,刘老师说到制作糖画的工序有八个流程,选糖—熬糖—设计图形—刷油—绘制图形—冷却—成型,其中最关键的一步就是熬糖,熬糖火候不够,容易翻砂;火候过了,糖的颜色暗沉,没有光泽,且糖味发苦。除了熬糖,在选糖方面也是颇有讲究的,通常是以麦芽糖为主,白砂糖为辅。
刘老师除了创作平面糖画,更是把立体镂空糖画发展到了新的高度。问到刘老师是在什么契机下有把平面糖画做成镂空糖画的想法时,他说到,在2006年的时候有的想法,就开始钻研如何将平面糖画组合到一起,之后在2012年的时候加入了可食用色素增加了镂空糖画的艺术性和可观赏性。
在说到糖画的传承和发展问题时,刘老师说:“现在有耐心有时间学习糖画的人很少,要学好糖画至少需要三年的时间,第一年学习手法,第二年在实践中巩固,第三年在实践中创新。虽然当代年轻人即使有学习的心,但是会被生活压力所迫,不会以它为职业,所以在为糖画注入新鲜血液这方面有些困难,相反一些年龄偏大的老人,因为不用再为生活而烦恼,学习的人会多一些。因此糖画传承趋于老龄化…”通过刘老师的这番话我们也是为糖画的传承感到担忧,但刘老师也在积极的在跟紧这个时代的步伐,通过短视频、微博等方式为糖画的传承与发展做着不懈的努力。
每一个非遗背后有自己的故事,非遗传承人所具备的匠人精神更值得我们践行,保持初心,砥砺前行,在新时代非遗也更应该跟随时代脚步,散发不一样的光芒!
文字编辑:石盈盈
照片来源:传承人提供
实践队伍:洛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暑期社会实践非遗调研队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8191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