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师范学院暑期社会实践调研队线下寻访安阳淮调传承人孙国际
中国戏曲历史千年流传,沉淀了国人千年的心灵世界,而地方戏更是凝聚了千姿百态的地域文化。淮调是一个古老稀有、独具乡土特色的地方剧种,它的唱腔独具特色,音调挺拔高昂,朴实粗犷。节奏明快,舒展奔放,浑厚有力,是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戏曲艺术。
为进一步了解这珍稀剧种,7月20日早上九点,洛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暑期社会实践非遗调研队成员之一郭梦欣来到安阳县淮调剧团排练的地方洪河屯,对河南省国家级非遗项目——安阳淮调的传承人孙国际老师进行了线下调研采访。
初见孙老师,他像爷爷那样和蔼可亲,笑容满面。在采访中,孙老师向调研团成员介绍了刚刚所排练的剧目,主题是有关响应国家扶贫政策以及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两个小短剧,为今后的“文化下乡”公益演出做准备,调研团成员也向孙老师交流自己的感受,不由感慨只能用“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来形容,每个单独角色的步调,眼神,神态,语调,唱腔,以及演员之间的互相配合和如何更好的借助道具来表达人物的性格特点,都是用从细节抓起,大家一点一点改进,最后才使得整个过程越来越流畅。
建于1957年的安阳县淮调剧团,几十年如一日,为传承民族戏曲艺术,走遍了大江南北。目前,全国专业表演淮调的在编剧团仅此一家,该团素有“天下第一团”的美誉。孙老师还介绍说,剧团曾经受邀在上海梅兰芳大剧院演出,在演出前演员们的心里都很忐忑,不知道上海的戏剧爱好者会不会认可、接受淮调演出,结果是演出结束后掌声不断,也使孙老师舒了一口气,更加坚定要把淮调更好地传承下去。
对于“文化下乡”“非遗进校园”孙老师表示:“送戏下乡、文化惠民,就是给乡亲们送欢乐、送幸福、送希望。百姓的需要在哪儿,我们就演到哪儿!”
谈到目前淮调的传承现状,长期以来,安阳县淮调剧团致力于淮调的传承、保护与发展,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和支持淮调艺术。已经64岁高龄的孙老师已经到了退休的年纪,本该颐养天年,享受天伦之乐,但面对剧团即将面临后继无人的忧患,尽管由于舞台事故使得孙老师的腿受到损伤,孙老师仍然坚持每次外出展演都亲自登台,不仅是给剧团其他演员起到带头作用,也是尽到自己最后一份责任。临行前,李老师还赠与调研团成员一本有关详细介绍淮调的书籍,里面有关淮调的历史渊源、发展、乐器、行当、行头、唱腔、表演技巧等。并且在书的扉页上有孙老师的亲自书写。
在一个习惯用财富来衡量一段生活好坏的时代里,非遗项目的经济效益,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它的文化传承。并非所有的非遗项目都能转化为经济效益,伴随着社会变迁,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条路,任重而道远,需要每个人的参与,真心希望这些古老朴素的文化遗产,永远不会消失。
文字作者:郭梦欣
实践队伍:洛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暑期社会实践非遗调研队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8236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