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出盘门刮眼明,萧萧疏雨更阴晴”,今年苏州的梅雨季时间格外长,绵延细雨为姑苏城增添了一抹怀旧与诗意。怀着期待与热忱,苏州景区英译现状研究团队的三位在苏成员在完成收集线上资料、规划团队行程、联系工作人员的基础上,于7月16日、7月18日和7月19日开展了为期三天的实地调研活动,对苏州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地区的景点英译现状进行更为直观的调查和研究。
7月16日,三位团队成员来到苏州留园,对留园景区的英译现状进行了实地探访。在实践过程中,成员们发现留园有非常多的小景致,这些景致的介绍标牌上也都配上了英文译名和简介。景点英译名称当中有通过直接音译得来的,也有根据景点名称含义进行意译的。同时,小组成员还观察到部分景点在不同地点的英译呈现方式也不同,例如“林泉耆硕之馆”,路标指示牌上的英文是音译的“Linquan Qishuo House”,而在具体景点的介绍中,景区又采用了意译,翻译为“The Old Hermit Scholars’ House”,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有趣现象。
7月18日上午九点,团队成员和已联系的工作人员相约于苏州盘门景区,在游览中共同探讨英译现状。盘门景区位于苏州古城西南隅,占地24.86公顷,景区内著名三景为瑞光塔、水陆古城门和吴门桥,特别是独具内涵的古盘门,是苏州古城的象征,也是我国现存最典型最完整的水陆并列的古城门。两道水关、两重陆门的精妙设计展现了姑苏古城的独特历史风貌,组员们连连赞叹。在游览途中,团队成员处处留心景区内的英文介绍,英文介绍主要分为警示标语、介绍标语和指示标语三类。介绍标语中大部分是由中文介绍直译,能涵盖基本景点内涵,但成员发现有几处介绍存在明显的标点错误,可见英译介绍还存在很大的完善空间。由于专业知识和游览时间的限制,成员们未能对每一处英文介绍都进行仔细分析和辨别,但负责拍摄的成员尽数拍下实地考察的照片,与团队其他组员实时共享,在实地考察结束后进行线上讨论。在跟随工作人员参观完盘门景区后,团队的三位成员都表示收获颇多,不仅感叹于先辈在建造姑苏城时的妙思,体会到了蕴含在风景建筑之中的独特的文化韵味,还通过自己的切身实践发现了在景区英译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体会到完善景区英译对于宣传古城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随后,团队成员对工作人员进行了一个深度的访谈,在采访中,工作人员表示盘门景区现有的英文译名与英文介绍大多数是在先前的一些资料和记录的基础上进行翻译、修改、润色的,同时也会有一部分是通过机器翻译,而更好的方式是请翻译社来进行翻译,但是这样的方式花费巨大,对于景区目前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对于苏州各大景区中外国游客的到访比例,工作人员坦言,盘门景区的外国旅客相对较少,占比在5%左右,而拙政园、网师园等则相对多一些,这也是由景区的一些特点所决定的。尽管外国游客占比不多,但是由于苏州建设国际化城市的需要,完善景区的英译工作、做好景区的英文宣传,依然让小组成员感到非常重要。工作人员还提到,不同地区的外国游客在景区进行游览时也呈现不同的特点,亚洲的旅客由于共通的历史文化底蕴,会对景区背后的历史文化故事更感兴趣,也更愿意去了解;而一些欧美的旅客,则更容易被风景建筑所吸引。大多外国旅客都会在前往景区游玩之前通过一定方式做攻略,比如阅读旅游书籍、搜索互联网等。这也给了成员们很多的启发,让成员们认识到对于景点英译的研究不仅仅可以针对实地景区中的介绍标识等,还可以把目光聚焦到互联网站的英译介绍上面。
为进一步完善对苏州景区英译现状的认知,7月19日,团队成员再次集结,前往苏州博物馆和虎丘景区进行相关调查。苏博的“塔放瑞光”展馆展出的正是盘门景区瑞光塔发掘的文物,虎丘云岩寺塔和瑞光塔也为同类型的景区。在实地考察过程中,成员们发现虎丘和苏州博物馆作为苏州旅游的“一张名片”,其英译介绍较之盘门景区更加规范和专业。队员根据实地现状及时记录,与此同时,其他组员线上“云”游景区,共同比较分析。
通过三天的实地考察,团队成员对苏州景区英译现状有了更深刻、更准确的理解和认知,发现了许多线上资料中未提及的细节问题。在实践活动中,景区工作人员对团队的调研目的、调研态度和调研方式都表示了认可和支持。在当前国际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环境下,完善苏州景区英文介绍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团队成员将在后期的线上讨论中总结出苏州景区英文介绍现状,结合实地考察结果分析其合理和不合理之处,响应苏州市政府提出的“国际化大都市”号召,争取为苏州旅游未来发展提出建议。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8245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