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起,由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组建的“情系彝乡,爱国教育史中来”实践队通过线上授课的方式,为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喜德县两地的部分同学带来了为期一周的红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课程。活动旨在用“有温度”的历史故事传递爱国主义精神,同时助力脱贫攻坚,引导孩子们厚植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
(图为实践队员与同学们热情打招呼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张奇 供图)
经团队学情调研发现,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受客观因素的影响,当地教育资源受限,部分学生对历史学科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特别是学生对教材上的爱国主义更多的是理性认识,缺少感性的、深层次的情感共鸣。为此,实践队员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讨授课内容与课程模式,力求在立足专业特长的基础上完整生动地展现红色文化思政教育课堂。队员结合民族特色,并根据活动主题将授课内容分为勇立潮头-党的成立、风雨同舟-彝胞情谊、扬帆起航-国歌国旗、披荆斩棘-抗击疫情四个板块。针对调研与分析结果,各队员在课程内容上更多地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以及彝族同胞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卓越贡献。
(图为队员进行线上支教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黄柔 供图)
实践队员围绕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奋勇向前的不同时间段,按时间先后顺序梳理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红军长征时期彝海结盟、新中国成立前夕国旗的故事以及2020年新冠肺炎抗击疫情期间彝族公安恪尽职守的典型事例。丰满地为昭觉县、喜德县两地的部分中学生们展现了一幅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不断前进的生动画卷。以汗水浇灌收获,以实干笃定前行。实践队队员溯源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值得铭记的历史足迹,由此鼓励同学们勇敢作为,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奉献社会。
(图为同学们通过网络视频认真听课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张奇 供图)
授课期间,实践队员依托凉山州彝族自治区的历史红色资源,由此深入挖掘,向同学们介绍了彝海结盟、彝族姑娘唱国歌等系列红色故事,讲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共产党人与彝族同胞的深厚情谊,一起风雨同舟,携手奋进的华章。彝海结盟板块,队员从红军长征大渡河之难背景切入,与同学们详细分析了渡过大渡河两条道路的利弊,同时解释这一特殊时期毛泽东同志的英明抉择,最后详述以刘伯承同志为队长的先遣队与彝族同胞交涉,最终成功结盟的故事。
据课间讨论得知,同学们最喜欢的历史故事是彝海结盟。讨论中,一位同学说出她的看法:“七年级我们在上历史课的时候并没有讲到彝海结盟,今天 通过老师的课发现原来长征背后还有这么精彩的故事,长征中的渡河之难,成就了彝族同胞与中国共产党的美好情谊,深刻的历史背景和大家的生活相接近,彝汉的友谊让大家认识到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图为课间讨论期间同学发来感悟视频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张奇 供图)
除此之外,全体队员在每次线上授课后均对实践活动举行相关总结会议,对于授课过程中存在的互动不足等问题作了相关的讨论,力求能够在之后的课堂中使同学们真正融入其中,实现良性互动。
廿兹在兹、共赴华章,本次暑期社会实践课堂以红色文化讲授、家国情怀的传递为媒介,鼓励支教点同学们将视野聚焦到自己身边的党员榜样,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历经的沧桑与新生。同时,实践队的队员们注重引导同学们关注革命征程、改革开放、脱贫攻坚、疫情防控等各项时代主题,拒作浮萍,在时代的大潮中扎下根去,厚植家国情怀,勇担时代之责。
每一缕红色文脉的背后,都沉淀着久远的历史印迹,是一个地方的红色精神象征。截至记者采访时,实践队已经对昭觉县、喜德县两地的同学开展了多次涵盖不同内容的红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同学们亦对课程表现出极大的热情,课间积极参与讨论,踊跃提问,部分同学还能在老师解答的基础上提炼出自己的观点由此形成较浅层次的历史认识。很多同学对于实践队员所讲述的历史故事都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课堂上不时地响起热烈的掌声。
(图为课程后同学自主发来学习感悟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张奇 供图)
历久弥新,矢志不渝。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情系彝乡,爱国教育“史”中来”实践队全体队员在利用专业特色志愿服务前沿学思践悟总书记回信精神,在抗击疫情、共克时艰的背景下厚植家国情怀,正努力做到做到“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8255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