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响应我国《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特殊教育学院)“艺趣童生”暑期实践队“纸韵戏影”小队成员于7月4日至20日之间,参访海宁南关厢皮影戏演艺中心,回顾艺术余韵;采访多位皮影戏艺术相关人员,找寻匠人之心;结合自身专业,打造皮影戏相关幼儿文创产品。本次社会实践活动旨在通过实地走访等方式,多角度、多途径地探寻海宁皮影戏的传播力与影响力以及与幼小教育的结合程度,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华美育精神和匠人精神,深入挖掘艺术本身的文化特色与魅力。
图为海宁南关厢皮影演艺中心外观。沈心想摄
7月4日,实践队员来到了本次实践的目的地——海宁南关厢皮影戏演艺中心。未见其影,先闻其声,一个拐角的距离,已可以听到从中传来吊嗓子的声音。进入皮影戏艺术中心,工作室的玻璃展示台中有序陈列着皮影戏艺术作品,多被制成书签或是相框的形式,便于储存和摆放。工作台上散落着皮影戏道具制作必备的画具、竹签、线稿。成员们到来之时,一位制作老师正手执画笔在一张牛皮上细细勾勒,安静美好,成员们谁都没有出声,而是静静看着一个人物形象在老师笔下逐渐鲜明,享受着这份能让夏日炎热都褪去的属于传统艺术的宁静和厚重,感受着这种属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吸引力。
在后续采访中,老师提到:从根据剧本创造皮影的外形,到定稿选择合适的牛皮,再勾勒、上色、上漆,直到最后装上竹签,完成装订,整个过程漫长而琐碎。但因有那份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坚持,所以没有了枯燥,反而多了份享受。
图为皮影艺人制作皮影道具(勾线)。茹梦恬 摄
因疫情缘故,近期南关厢皮影戏艺术中心日常表演活动暂时全部取消。但此次实地调研,实践团队有幸赶上皮影戏表演团队新剧目的排练,成为第一批幸运观众。舞台上,紫红帷幕高高挂,三尺白绢台上蒙;舞台旁,朱漆的木栏挺立如卫士,坚定地守护着一方舞台,一段历史,一片初心;匾额上,“粹苑掇英”四个大字,蕴含着皮影艺术在传承中对艺人们的期盼。
随着帷幕缓缓拉开,悠扬唱腔响起,转瞬消失,随即音乐流出,千般手指随之舞动,你方唱罢我登场,节奏快速而井然有序,可谓是“双手舞看百万兵,一口叙视千古事”,再配以独特的唱腔、打击乐及弦乐,短短十几分钟多的节目,却让成员们心随影动,看完仍回味无穷。
同时,为更好地了解皮影戏文化和其发展现状,在表演结束后,实践队的成员们对经验丰富的皮影戏表演艺人高老师进行了采访。“你不要说思想在荧幕上表现不出来,但是思想可以影响你这个皮偶。”在问及皮影戏演出没有念白该如何让观众理解时,高老师如此说道。皮影戏作为一种特殊的“哑剧”,只有音乐,没有白口,支撑一出节目的灵魂就是思想。一场让人酣畅淋漓的演出,必然蕴含着艺人们全身心的投入。艺术之美,艺人之心,每一个皮偶中蕴含的温度与情感、思想与灵魂,在这一刹那焕发生机。
图为实践队成员采访高老师。沈心想摄
采访过程中,实践队员们还了解到,海宁南关厢皮影戏艺术中心每年都会有两到三次走亲活动,去往四川、新疆等地进行免费公演。在海宁近区,每年更会进行100多场下乡,包括下社区演出、幼儿园对接、亲子班活动等。创新方面,皮影戏表演也紧随时代潮流,在节目内容上作出诸多改变,更贴切社会时事,主题鲜明,例如垃圾分类、公筷公物等,加入了许多全新的元素,将时代主题融于皮影戏艺术之中,在皮影戏表演中弘扬时代精神。
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手工艺替代品涌入市场,但总有一批匠人,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初心,在传统的基础上融合时代元素,推陈出新,努力推动着传统手工艺的发展。受传统文化魅力和匠人灼灼之心感染,队员们结合自身专业,将皮影戏演出制作成短片,简单学习皮影制作,制成书签,创作了吸收皮影戏元素的儿童创意作品,使优秀传统民间艺术与幼儿教育活动更好契合,让皮影戏艺术更好、更快、更有效地走入幼儿和大众生活。也望更多的人关注和了解皮影戏等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使传统文化、匠人精神根植于更多人的心中,代代相承,生生不息。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8500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