叹息儿女愁、父母忧
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常是自我的一部分,子女是他理想自我再来一次的机会。
----题记
阴雨连绵了数天,安铺的上空终于拨开了云雾。早上的小镇熙熙攘攘,几乎随处可见载着孩子去上学的家长,我们调研组今天决定去走访当地居民,进行幼儿食品安全的调研。在调研中,我遇到了这样一个家长,让我感触颇深。
这位阿姨家里有两个小孩,一个是还没上小学,另一个是上了初三的女儿。当她知道我们是大学生调研时,她非常热情地邀请我们到家里,和我们聊她对于自己孩子升学的忧虑。她说她不知道该怎么为孩子选择学校,因为现在的教育考虑的都是升学率。她觉得孩子的压力很大,老师经常用课间的时间填鸭式地教学,孩子都觉得当老师好忙。而这位阿姨也是不知道该怎么和孩子选学校,为了三年后的高考,很多家长都是精心地挑选高中,但是好的高中要求的入学分数又高。这个阿姨是在阳江呆过十几年,家里有亲戚想让自己的孩子在阳江读高中,但是阳江的中考分数是达到上千分的,若是要到好一点的学校读书,分数几乎是不得低于870分,而那个小孩的阳江中考分数只有600多分,差距非常大。还有一个小孩在我从前的母校读书,但是她离学校的全免分数还差1分,家里怕不能支付学校几千的学杂费,就与学校的初中部失之交臂。阿姨说着就感叹,要是继续留在那个学校,可能孩子就不会成绩落得这么厉害。
她的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她对于自己女儿的担忧,现在的学生大多都埋头苦读,只为提高分数,吊瓶班、监狱式学校层出不穷,小小年纪就高度近视、脊椎变形,甚至为了逃避繁重的学业而自杀。而父母则没日没夜地操劳在孩子的教育上,上世纪的教育体系和如今大不相同,有些父母也不清楚教育方面的事情,就四处询问打听,仔细考虑,大半夜也不休息,就在那里为孩子在的升学做打算。我回想到我读初高中的时候,我的母亲对于教育方面的事情是会想得很多的,她宁愿花多点钱,也要给我一个她认为很好的教育环境。无论是小学、高中还是大学,我母亲都会让我不要担心任何东西,好好学就行,在中考、高考的时候,我夜不能寐之时,会看到父母的房间还亮着灯,还能听到母亲询问打听的声音。哪怕她在我面前千方百计地为我排解压力,装作一点都不在意,我还是能够感受到她内心的担忧和焦虑。千里万里为儿奔走,也许这就是父母罢。
无论是父母还是孩子,在现今的教育模式之下,教育似乎已经不单单是教会学生什么,而是带有名利功欲的一场无硝烟角逐。而这样的现状,更是产生了蝴蝶效应----许多学校和教育机构为了升学率,单一追求成绩而忽视素质教育、创新思维的开发;学校为了重本率和名气而抬高学费,形成分数优惠体系,以此来提高入学分数;学生为了考一个好的分数而愁白了少年头;家长为了孩子能找到好工作,赢在起跑线上而忧心忡忡。我国的教育问题,在这几年的教育界已是分成了几派,教育界众说纷纭。
在我看来,应试教育确实是我国现今教育最好的检测评量方法,如何看待应试教育,我们是为了考试而去学习,还是为了学习而考试,才是现下最应探讨的问题。
小康家庭以上的家长,不会过于看重孩子的分数,因为他们有充足的物质基础,孩子若是分数不高,他们大多数会去开发孩子的第二技能,例如美术音乐,若是孩子学习成绩足够好,也会去培养孩子的兴趣,这个生活水平的家长大多数都是觉得学习是为了学知识,靠高考上大学不是唯一的出路。不单单是家长,有一些学校会有国际班、艺术班,甚至会要求老师培养孩子的兴趣和创新能力,但这些学校大多是费用比较高,内部配置以及师资比较先进的一类。这样的培养方式可以说是向素质教育靠拢。相反,一些稍微贫困的家庭则会要求孩子一定要好好学习,学好课程,不会说有意识地去培养创新意识。他们定义的学习是指学习课本,而不是学习知识。因为他们没有足够的物质支持,想考上好学校,没有一项特长,没有获过奖,没有钱缴纳那些优秀学校的学费,只有单一的分数。只有高分数,才能让他们走进一个好的大学。而在这种“为考试而学习”状态下的学生,大多数都不会灵活地看待一件事。若是有一点创新思维,就可以进行研究,若是没有创新思维,只有固执死板的脑筋,在工作阶段就不能大放异彩,只能靠着一纸文凭在飞速发展的社会中战战兢兢,不知道未来什么时候,会被另一个比自己有能力的人取代。由此看来,物质似乎是决定性因素。
没错,我们不可否认物质的重要性,但是思维的影响力更甚。有素质教育的思维,就会去努力改变自己的物质。退而求其次,国家的各方面政策若能再完备一些,能让求学少有物质之忧,也许会有更多有能耐的寒门子弟释放自己的潜能罢。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850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