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历史的硝烟散尽,丝绸编排的千年传说,让敦煌金光闪闪”敦煌作为古丝绸之路上的明珠,经历了千百年风沙的洗礼,在“一带一路”经济政策关怀下,古老与现代结合,迸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为学习“莫高精神”,加深自身的文化底蕴,7月25日,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寻陌实践团前往甘肃省敦煌市,参观了莫高窟、莫高窟美术陈列馆、敦煌研究院院史陈列馆,在景区发放问卷进行了游客满意度调查,通过与游客交谈了解到游客对莫高窟景区的建议与未来发展期望。团队成员探寻了莫高窟文化,领悟了一代又一代“莫高人”的坚守与奉献精神。
探寻千年佛窟历史
进入莫高窟景区之前,团队成员在敦煌研究院数字展示中心观看了主题电影《千年莫高》和球幕电影《梦幻佛宫》,确实如讲解员所说,“莫高窟是充满深厚文化底蕴的佛窟艺术集大成者,对莫高窟不了解的人是看不出它的价值的。”
正式进入莫高窟景区不过早上10点,却已是晴空万里,阳光炙热。跟随着讲解员的脚步,团队成员共参观了8个洞窟,其中包括莫高窟标志性建筑——九层楼(第96窟)弥勒大佛坐像,很难想象,整栋楼都是为这尊大佛而建;“睡佛”(第148窟);“飞天”和“反弹琵琶”这两个经典造型几乎出现在所有大型洞窟中,佛教以图画的方式传播着教义,壁画中的人物造型、衣着服饰、色彩搭配、活动内容,将人们拉入了辉煌的唐朝,在一方洞窟中感受着不断更迭的朝代历史与文化传承。
图为佛教说法图。
图为供养人家族女眷图。
调研景区游客意见
团队随机发放了200份问卷,调查游客对莫高窟景区满意度及疫情对人们旅游意愿的影响情况。多数游客对莫高窟游览经历表示满意,并且愿意再来或者将莫高窟推荐给朋友,出乎意料的是,疫情并没有增强他们的旅游意愿,大多数游客希望能够完善莫高窟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莫高窟能够开放更多的洞窟。少部分游客结合自己的旅游体验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表达了对莫高窟未来发展的期望。
图为游客正在填写问卷。
赞扬莫高窟守护者
敦煌研究院是莫高窟的守护者,可以说,没有敦煌研究院,就没有现在的莫高窟。“莫高精神”是什么?70多年来,一代代莫高窟守护人几十年如一日,在平凡的岗位上埋头苦干,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
敦煌研究院前任院长段文杰在《敦煌之梦》一书中写道:“不怕风沙扬起,不怕遍地荆棘,秉烛前行在文明的宝库里”,常书鸿先生更是有萨埵太子舍身饲虎的勇气与决心,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只身守护着脆弱的莫高窟。莫高窟的故事,不仅尘封在过去,在当下,还在遥远的未来,有人说,在未来四十年后,风沙会淹没莫高窟,这座艺术宝库,起于尘土,归于尘土,西北戈壁的风沙、干旱、暴晒或许可能会摧毁莫高窟,但团队成员相信,只要莫高窟不彻底变成粉末,敦煌研究院的人们就永远不会放弃它!
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等为代表的一代代“莫高窟人”薪火相传,他们来自山清水秀的家乡,却选择扎根到了荒芜的大漠,一辈子精心守护珍贵文化遗产,取得了令世人瞩目成就。1943年,留法画家常书鸿来到敦煌,作为首任所长,他开创了莫高窟文物保护事业。第三任樊锦诗院长,被称为“敦煌女儿”,她将一辈子都投入到莫高窟保护、研究与弘扬事业当中,当选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莫高窟人”的故事,还在继续……
图为常书鸿故居。
莫高窟的守护者长期坚守大漠,长期远离家人孩子,经受了天寒地冻、寒风凌冽的艰苦生活环境,经历了物资贫乏、交通闭塞的岁月,将青春年华献给莫高窟,在艰难条件中追寻理想,形成了坚守初心、不畏艰难的高贵品格,在新时代下,青年要接过接力棒,继承与发扬“莫高精神”!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8539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