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发展,世事变迁,非遗文化渐趋没落,为了重新发现非遗的价值与长久魅力,促进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法学院“以法之器,赋能非遗”社会实践队前往当地博物馆与民间小铺进行实践考察,以更为深入地了解非遗。
一
2020年7月17日,黄子婧同学来到浦江县民间工艺博物馆馆进行实践考察,探索浦江剪纸这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浦江县民间工艺博物馆主要展示浦江剪纸非遗项目,馆内有三个展厅,细致介绍了浦江剪纸的制作工艺与历史发展,馆内展有许多或是精巧绝伦或是气势恢宏的麦秆画作品。
馆内原有杰作(现收藏在浦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清明上河图》为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麦秆剪贴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蒋云花和她的子女学生十余人用麦秆剪贴这一纯朴精湛的传统工艺制作。耗时5900余个工作日,精选了一百多斤特等麦秆,取其精华方制成这幅作品。
这幅作品以红木为底板,利用每一根麦秆独特的光泽颜色,运用以剪贴块面为主,结合线条,编织,烫烙,雕刻多种手法进行创作。作品中人物神情各异,景物错落有致。
馆内作品多出自传承人蒋云花之手。蒋云花奶奶经过三十余年的不懈努力追求,继承发扬麦秆剪贴传统工艺,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工艺流程。同时,蒋云花奶奶在色彩技法方面也有一系列创新,使麦秆画更具艺术感染力。在交谈中能感受到她对于麦秆剪贴的热爱与传承麦秆剪贴工艺的责任感。
麦秆画用农民收割麦子之后废弃的麦秆收集制作,体现了对劳动的赞颂和百姓变废为宝的智慧。
二
7月20日,王子怡同学前往泰山皮影馆对泰山皮影戏进行考察。泰山皮影又称人子戏、挑影子,制作工序十分复杂分为10大步21道工序,每个皮影都接近3000余刀手工雕刻而成。因其人物、道具皆是用驴皮制成,故又通称驴皮影。泰山皮影历史悠久,早在明代古籍《韬梼杌闲评》中就有关于其记载,距今已有600年的历史。
泰山皮影有着独特的表演方式。一台戏最多需要两个人,即一人伴奏、一人操纵影人表演,必要时一个人演出一台戏,这就是皮影界的古老绝活:“十不闲”。
所谓“十不闲”指在皮影戏表演时,“脑中想着词,口中唱着曲,手里舞着人,脚下踩着槌”,把全身都调动起来,一个人身兼数职独自完成一整台戏的演出,这对表演者的表演功底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
泰山皮影注重传承,于2008年正式作为一门学科进入小学课堂。而现在泰山皮影有了集宣传、演出、体验、教学于一体的综合性专业场馆,更能让泰山皮影的推广更上一层楼。
三
7月25日,金孝玥同学前往苏州观前街“陈老大”海棠糕梅花糕店铺中走访了非遗传承人陈巧文师傅。
被列入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海棠糕、梅花糕,是姑苏传统小吃甜点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火工技艺烘烤型糕点。糕点制作中所使用的豆沙、焦糖、猪油都需要制作人手工熬制而成,烘烤使用的模具则是由陈家祖辈传承而来。这样做出来的糕点才有原汁原味,色、香、味、形仍旧犹如来自遥远的年代。
陈师傅介绍,“姑苏两朵花”传承至自己已是第五代。面对目前海棠糕制作工艺无人肯学的尴尬境地,即使打破“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家族传统也无济于事,陈师傅表示十分无奈。
一炉糕点不仅仅是简单的糕点,其中更是蕴含着匠心与传承。这些传统非遗技艺,以自己的力量勾勒出历史的细微轮廓,是文化传承的见证者。海棠糕、梅花糕的困境也是许多小型非遗项目的痛点。当人们对此有了真切的关心与热爱,文化遗产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再次拥有活力。
通过此次实践,非遗对于队员们来说不再只是文字的介绍,而是生动具体的物品与故事,在深入了解非遗文化的过程中,队员们感受到了这或大或小的非遗瑰宝的魅力,在探索中发现与传承。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8578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