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于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的蔡永利秤店,在如今的第五代传承人蔡雪珍师傅手中,已是响当当的百年老字号秤店。2020年7月23日,浙江师范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初心如磐”暑期实践队走进台州临海的这家古朴小店,探寻非遗文化——木杆秤工艺的传承与革新。
自二十多岁的学艺时期开始,蔡雪珍师傅已在制秤之路上走过了四十余载。做秤的工序繁琐复杂,因此学习这门手艺极需刻苦与耐心。从一块细长的方木料开始,先进行基本的刨圆、打光、镪秤杆、水磨,形成秤身的基本雏形;之后的衡定刻度则是一杆秤的“公正”之处所在;最后再经包铜皮、打秤花等修饰加工,一杆秤才算基本完成。秤是公正无私的象征,因此制作一杆秤也应倾注同等份量的精密与专注。耐心细致,以求分毫无差,这是蔡师傅数十年来的坚持。蔡师傅坦言她的学艺初心:“做秤是我们家祖祖辈辈的事业,老祖宗的手艺,我应该认真传承。”
祖辈留下的不光是秤的手艺,更有秤的品格。在蔡师傅的做秤经历中,不乏一些黑心商贩,要求蔡师傅在秤的刻度衡定上偷做手脚,以便做生意时利用它缺斤短两。“我做的秤,一斤必是十两,绝不可能是六两、八两。对于这样居心不轨的人,我不只是拒绝他的要求,还要严厉批评他的行为,这是祖宗定下的规矩。”蔡师傅坚定地说。木杆秤“公平公正”的品格,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制秤人严格依据心中的道德准则,把自身的温度通过打磨、镌刻一点一点融进秤的刻度里。公正的人才制出公正的秤。
从前的社会,秤是家家户户衡量物重的必需品。秤的需求量大,蔡师傅的生意做不过来,手下便带上几位学徒,既是帮忙顾着生意,更是为古老的手艺注入年轻的血液。
但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古城出现了第一台电子秤,消费者的眼球立即被其便捷精准的称量优势吸引了。相比之下,每一杆手工秤的制作都在刻度衡量上花费了巨大心血,但其精密度终究不敌电子秤灵敏的压力传感器。蔡师傅意识到,必须为传统手工木杆秤做出重开销路的革新。
“既然手工秤在称量的便捷方面见了短,我就想到,可以发扬它作为的工艺品价值。”于是蔡师傅倾注了更多的心血于木杆秤的观赏价值和吉祥寓意之上,她为实践队队员展示了一盒为新婚夫妇定制的 “夫妻秤”。“这对小巧的秤有夫妻双方‘相称’的谐音寓意,也是祝愿新婚夫妇彼此‘称心如意’。”对于新家落成的客户,蔡师傅则构思了一把称重一斤的秤,“小小秤砣压千斤,这是对新家稳定安泰,主人阖家幸福的祝福。”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精细的秤身都仔细包裹在雕花木盒里,盒盖内印有永利秤店的发展历史及盒中木秤的寓意,蔡师傅真正地把木杆秤工艺品做出了自己的品牌!
在工艺品秤的开创与制作过程中,蔡师傅坦言,很遗憾自己是孤独的。在木杆秤年景衰落的时期,从前得意的徒弟们都有了更好的营生去处,现如今这家小小的秤店里,只剩蔡师傅一人仍在坚守着这门手艺。
谈到木杆秤手艺的下一代传承,蔡师傅的语气中透露着担忧与无奈:“我的这家店开在紫阳古街景区,慕名前来参观体验制秤工艺的人并不少,但真正愿意留下来学习这门手艺的,我已经许多年没见过了。”出于经济收入方面的考量,大多数青年一代也确实不愿意着手学习这门“吃力不讨好”的手艺。
“学好手艺必然是要花点时间的。”或许退去尘世的喧嚣浮躁,把一颗心稳稳放在手中的一隅一秤上,着实需要莫大的信念与毅力。蔡师傅也表示,倘若未来真正有这样细腻温暖的青年人愿意向她学习这门手艺,她也愿意将她毕生所学倾囊相授,“我只希望木杆秤的文化能有更好的传承与延续,不至于有一天消失得了无痕迹。”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最难得的就是坚守。永利秤店的蔡雪珍师傅与秤相伴四十余载,将传统手艺和公正品格细心传承,也敢于革新。谨愿世间多一份蔡师傅的坚守,携着她的细致,她的严谨,为每个人的心上搭起一杆衡量金钱有限与匠心无价的秤。
文字 | 林子楠
编辑 | 郑毓东,张书琦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8600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