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期,我有幸跟随西北民族大学“一带一路”沿线博物馆文物实证调研小分队前往甘肃省天柱藏族自治县、武威市以及敦煌市进行调研活动。此次调研活动旨在前往“一带一路”沿线城市的博物馆中,通过对文物的实证调研,探寻其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们小分队走访的各个博物馆、遗址中,我对位于甘肃省酒泉市敦煌市的著名大型历史遗迹、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中的壁画及其的保护感悟颇深。莫高窟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
我认为敦煌莫高窟正是这样的。这些洞窟约从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道士王圆箓至敦煌莫高窟进行大规模的清扫及保护后逐渐出现在人们的面前。在我对其内部壁画进行了解以及探讨后,我渐渐被其修建目的、壁画内容以及保护措施所吸引住。起初莫高窟的建造是由当地的民众自发进行的,他们花光自己所赚的所有积蓄只为凿出这一个的洞窟以及一幅幅的壁画。而壁画的内容也正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以及社会经济的状态。当时的社会无处不被“丝绸之路”所影响着,而敦煌作为中国通向西域的重要门户,古代中国文明同来自古印度、古希腊、古波斯等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思想、艺术、文化甚至于商品在这里汇聚并交融。因此在壁画的内容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到西域特有的人物面孔、色彩搭配、颜料等等。这也印证了季羡林先生说的“敦煌文化的灿烂,正是世界各族文化精粹的融合,也是中华文明几千年源远流长不断融会贯通的典范。”
历史是时间和人、事、物的沉淀。正如敦煌一样,从平淡走向繁盛,从喧嚣归于平静。敦煌安静地伫立,在深远的历史长河中见证中华文明的璀璨博大的光彩。
作为中国文化遗产中唯一符合全部世界文化遗产价值认定标准的敦煌莫高窟是敦煌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历史最长久、内容最丰富、保持最完好、特色最鲜明的文化艺术宝库。敦煌文化是中华文明在继承中以虚心的态度与包容的精神借鉴和吸收人类优秀文明而不断创新与发展的典型代表,是多元文化不断融合的结晶,彰显着华夏文明海纳百川的博大襟怀和开放包容的极大自信,是当今中国向世界展示文化自信、文化包容、文明共存、文化创新的鲜活范例,具有强大的文化感召力和精神辐射力。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说道:“我们都认为,文明交流互鉴是丝绸之路留下的精神财富,民心相通应该成为‘一带一路’建设国际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新形势下,多姿多彩的敦煌文化是我们汲取营养、增加智慧的宝贵资源,有助于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有助于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有助于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有助于传承“一带一路”建设中多样共存、互鉴共进、合作共享的丝绸之路精神。在新的全球化时代,敦煌文化是我们以宽阔的胸怀和极大的自信重塑中国特色文化、建设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也是世界各国人们共享和平、团结互信、共同发展、和衷共济的宝贵财富。
调研中,我们了解到我国“一带一路”河西走廊段的文物、文化遗存等十分丰富,且历史悠久、意义深远,在中华民族文明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更何况这些文物和文化遗存都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伟大祖国的历史实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的根本原因。因此我相信,随着政府对文物保护的大力支持,大众对博物馆教育的逐渐重视,研究人员对其的进一步探究,每一件文物、每一处遗存都会散发出耀眼的历史光彩、展现出崭新的时代光辉!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实践队成员在这次敦煌考察之行后深深的感悟。这次考察学习让我们了解到,在国家“一带一路”文化政策的大背景下,博物馆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正当其时,同时身兼重任。而对于新时代历史学专业的青年来说,坚持文化自信,发扬传统文化,也在召唤我们我们肩负起新时代的使命。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8636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