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文化之舌尖上的河源
民以食为天,柴米酱醋盐”。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地方特产,客家菜是广东三大菜系之一。今天我要介绍的是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老隆镇的客家菜,分别是艾粄、烧麦、油果。河源,别称槎城,位于广东省东北部、东江中上游,东接梅州市、汕尾市,南邻惠州市,西连韶关市,北与江西省赣州市交界,属广东东江流域的客家地区。全市面积1.58万平方公里。河源是纯客家人聚居的地区之一,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起源地之一,也是岭南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有“客家古邑,万绿河源”美誉 。
烧麦是客家人传统名牌小食之一,关于烧麦的来历,有一种说法是:早年烧麦都在茶馆出售,食客一边饮着浓浓的砖茶或各种小叶茶,吃着糕点,一边就着吃热腾腾的烧麦,为取“捎带着卖”之意,所以烧麦又称“捎卖”。烧麦既可以登大雅之堂,作宴会佐酒佳肴,也可以在街头巷尾供人作随意小点。烧麦之所以深受人们喜爱,关键是制作和选料下真功夫。它的面皮选用精面粉,体薄如纸:它选用新鲜瘦肉,香菇,竹笋,鱿鱼等作馅,吃起别有风味。看到下面的图片你是否想吃呢?
接下来我要介绍的是艾粄。清明节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扫墓祭祖、踏青、荡秋千一些风俗活动外,其食俗也是丰富多彩的。客家地区流传着一种上百年的习俗,那就是吃青粄。青粄又称艾粄。清明节湿气重,客家人都喜欢吃又香又甜的艾粄来祛湿补气。吃艾粄,“吃”出的是健康,“品”出的是客家文化.
清明时节雨纷纷,人体湿气重。客家人就会到山上采摘或者到市场上购买鲜嫩的苎叶、艾叶、鸡屎藤等植物,回来晾晒干之后,捣碎并拌在糯米粉或粘米粉中,加糖后放进锅里或蒸或煎即可……一套工序下来,客家美食——艾粄就这样做成了,它不光香甜可口,而且还有祛湿、暖胃等功效,特别是现在雨季时,吃了对身体很有益,除湿气。
说起艾粄,还有一段由来。相传在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康王汪海洋为逃避清兵的追杀,逃到梅州的一个村庄,下田装成农民弯腰插秧。当地的老农随手在田边抓了一把艾草与自家带来的粄揉在一起,丢到田上;康王知道他的用意,遂捡起来就塞进嘴里吃。清兵以为是牛屎,都笑话他是一个疯老农,于是带兵走了,康王逃过一劫。后来为纪念康王,客家人都在清明节吃艾粄。 下面有两张艾粄的图片。
如今,带着浓浓草香味的艾粄已成为了客家地区有名的小吃之一, 每年清明节,不管是本地市民还是外地游客,大家都会买些艾粄来吃,细细品味浓浓的家乡情结和健康文化,这是客家人的风俗和传承。
最后我要介绍的是油果。“油果”是河源客家人一种古朴美食,也是春节期间家家户户必备的重要“年料”。每年春节,大家聚在一起除了叙旧情,谈新年的打算,不少老人还把谁家的油果做的好当做话题。对于河源人来说油果是挟裹着温度的食物每一个环节都是手工制作挟裹着客家人的巧手匠心如今的油果不仅仅过年时可以吃平时在街头小巷也随处可见。油果的做法:1、在糯米粉内加入适量清水,揉成面团;2、加入白糖、红薯等辅料,状似椭圆的粉团,撒上少量糯米粉在团子上,防止粘连。3、放入沸腾的油锅中,复炸两次,至金黄色,油果浮起来即可出锅;4、再经过脱油,香气四溢的油果就新鲜出炉啦。传统的油果制作工序揉面、加馅捏团、油炸……每一个步骤都十分重要环环相扣,缺一不可。炸出来的油果外酥里嫩,外表色泽金黄,里面是鹅黄色。咬一口有红薯香、糯米香和红糖香,甜而不腻,软糯而有韧性,客家人的年味儿的一种就是油果的滋味。
广东文化很有特色的一个分支,饮食的改革与创新始终不能离开文化的范畴,通过对广东饮食的描述与分析,我们可以透视到广东生活方式中所蕴含的文化底蕴。饮食习俗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食物不仅仅是含有可供人类利用以维持生命的有机物,对于每一种食物及其消费方式,还需要由文化对其可靠性加上同意的标签。同样, 广东人对饮食的选择,也正是文化长期潜移默化影响的结果。美食的改革与创新,可以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必须以文化为基础,才能够为人们所接受和喜欢。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8730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