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了解莒县非遗项目过门笺情况,探索其与经济、群众生活融合现状,7月20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传承与创新文化调研实践队拜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莒县过门笺传承人于红。
根据实践队成员前期调查了解,过门笺是中国传统剪纸中的一个艺术种类,又称挂钱、斋牒等,山东省日照市莒县过门笺是剪纸艺术中的代表。2007年莒县过门笺被列入第一批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莒县文化馆获得“莒县过门笺”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下午三时许,实践队成员来到传承人于红的工作室,进门便被工作室内各式各样的装裱精美、制作精良的过门笺所吸引。于红热情迎接并表示愿意接受采访,她表示,希望通过此次采访报道,让更多的人深入了解莒县过门笺,进而爱上过门笺,一起加入传承过门笺的行列。
从师父亲,勾勒记忆中的颜色形状
采访之初,于红深情回忆自己儿时跟随父亲于永胜学习过门笺的经历。她表示,相比于自己的作品,父辈那时所创作的过门笺作品具有更加纯朴自然、贴近生活的特点。“过门笺,落门笺,落到地上都是钱。”流传在莒县坊间的这句民谣,反映了老百姓对过门笺的美好寄托。
然而,传统过门笺囿于不能贴合时代审美,于红在继承的同时大胆创新,将剪纸、木刻、油画、国画等技法圆熟地融为一体,改进传统创作工艺,创制出的“套色过门笺”作品备受好评。
鼓励支持,政府下大力度助力非遗传承
在提及非遗文化资源的现状时,于红表现出一丝惋惜的神情,她说,目前过门笺手艺的传承面临式微的主要原因有二:城镇化的进程加快,迫使很多老手艺人放弃手艺,住进与外界隔绝的城市高楼;机器加工生产的大规模普及,让原本制作成本高的过门笺更是濒临淘汰。
于红随后又欣喜地表示,近几年当地政府在助力非遗传承方面采取了许多鼓励性政策,给予了手艺传承人以精神和物质上的支持。实践队成员了解到,非遗手艺传承人不仅仅会获得政府每年的补贴拨款,还有机会参加文化部主办的定期培训活动。另外,对于自己被省市委组织部、宣传部授予的“齐鲁文化之星”以及“日照市工匠”等称号,于红表示,这看似只是一个个称号,实则是对我们这些坚守传统手艺的一群人的莫大的肯定,获得了这些荣誉,我坚持下去的决心也会更强。
致力文创,让非遗融入百姓生活
采访最后,于红对实践队成员袒露心声:“自己最上心的是如何延续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最盼望的是让更多的传统小物件蝶变为工艺品,有更多的爱好者从事过门笺的制作。”
实践队成员了解到,于红已连续三年参加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与观众互动。近年来,于红向日照市文化馆无偿捐赠剪纸精品30余幅,向莒县文化馆非遗保护中心捐赠作品10余幅。在对于过门笺文创产品的研发制作方面,于红向我们展示了她亲手制作的过门笺图案金属书签、过门笺图案靠枕以及过门笺图案桌面立牌等产品,并利用互联网将这些产品推销出去,希望通过经济的杠杆撬动非遗传承的巨石。
活动结束后,实践队成员贾世洁感慨道:“我为于红老师坚守和创新的精神所深深折服。她不仅传承并创新制作,独创的“套色”工艺色彩鲜艳、栩栩如生;更将剪纸和过门笺的影响力从小小县城不断扩大到全国范围,知名度令人惊叹。她为过门笺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值得下一辈人学习。”通过本次对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莒县过门笺传承人于红的采访,实践队深入了解到莒县过门笺的由来历史与传承现状,相信在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以莒县过门笺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会在时代中焕发出新魅力。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8858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