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抓机遇,循序渐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从小小的“垃圾分类”开始。农民是乡村生产生活的主体,也是乡村“垃圾分类”必须依靠的主体力量。农民的思想观念、习惯素养,直接影响了其参与垃圾分类的广度、深度和垃圾分类的效果。因此,这需要在政府引导、社会资本介入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主动性。开展广泛的教育引导工作,通过有效的督促引导,让更多人行动起来,培养垃圾分类的好习惯,为改善乡村生态环境作出切实贡献。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是亿万农民美好生活的物质载体和精神归属。田园风貌、乡土味道、地域风情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村庄形态与自然环境相得益彰,这些都是生于此、长于此人们心头难以抹去的底色,是乡愁。留住乡愁,振兴乡村才会有依归。让乡村变花园,形成“一户一处景、一寸一幅画、一镇一天地、一线一风光”的全域大美格局,吸引更多的游客“过路游”向“过夜游”转变。真正给游客心灵一个居所,给乡愁一个归处。切实享受回归田园、回归山水、回归自然的生活方式。农村的垃圾结构、处理能力等,与城市会有较大差别,需要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农村社会的发展阶段和农民群众的接受程度,探索建立适合农村特点的垃圾就地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方式,将垃圾分类工作和农村生态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变废为宝。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8901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