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化是农村居民的精神财富,而开平乡村中的碉楼文化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为了深入了解开平的碉楼文化,加深对碉楼文化的认识与了解,广东海洋大学化学与环境学院开平小分队在7月22-7月26日走进开平乡村,队员们在切身的考察以及访谈等形式中,接受了一场碉楼文化的熏陶与洗礼,并且通过自媒体等形式对碉楼文化进行传播。
当队员们走进开平的乡村时,到处可见碉楼的存在,几乎每一个村子都有保留这些碉楼建筑。这些碉楼依然巍然屹立在每一条村子,碉楼墙上那斑驳的痕迹,似乎在诉说它们当年的英雄事迹。
通过了解碉楼景区的资料介绍,碉楼之所以在开平建造数量繁多,是因为当年的开平位于四县之间,属于无人管辖的地区。因此,当时的开平治安混乱,匪贼横行。又由于开平的地势低洼,容易发生洪涝。所以海外的华人回来落叶归根,建设家乡时,不得不选择建造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为一体的多层塔楼式乡村建筑。碉楼的材料多为钢筋混凝土,墙体非常厚实,约有几十厘米;每一栋碉楼使用的都是铁窗,防盗性强;而在墙体或楼顶,还会留有射击孔,可以进行反击。
一位立园的工作人员告诉队员黄曼静,碉楼除了它的防御功能能让人们不会忘记它外,它的建筑更是融合了中西的元素,向世人展示了中西合璧的建筑之美。开平的碉楼大部分是由回乡华侨出资建造,侨乡们会收集大量的外国建筑照片和设计图给乡村的工匠,这些工匠会根据这些资料以及结合楼主的要求进行施工。这些碉楼的上部造型除了有中国传统的硬山顶式、悬山顶式风格外,也会有国外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更是融入了西方的柱、栏、外廊等建筑元素,在大门,门楣装饰等还会借鉴西方建筑的装饰图案。开平碉楼的最大特点就是按照自己的意愿选取不同的国外建筑式样组合在一起,自成一体。例如,在锦江里的瑞石楼,它的上部柱廊式、平台式相结合,四角“燕子窝”融入了西方教堂建筑要素——拜占庭式楼顶。在每年来参观碉楼的游客中,不少游客是为这些中西合璧的特色建筑风格而来。
开平乡村的碉楼建筑深刻地体现了近代中西文化中国乡村的交流。中国华侨回乡带来的变化不仅是建筑方面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还有在生活的其他方面。华侨们带来了西方的生活方式,他们使用西式餐具,浴缸、抽水马桶、壁炉、洋灯名瓷等等。在室内的布置上,并不拘泥于中国传统的摆设,同样地把洋味也带了进去。这些都展示了中国华侨与民众主动接受西方文化的历程。开平碉楼还有一个比较特别之处就是,他们都是在碉楼的顶层供奉祖先,认为这是对祖先的敬意,予以高高在上之意;另外,开平很多侨乡出门在外,在楼顶摆放神位“高瞻远瞩”也是希望保佑海外亲人能够平安归来。
队员们通过参观了几个主要的碉楼群,了解到开平的碉楼在全盛时期拥有碉楼4000多栋,而经过战争的摧毁和时间的洗礼,如今只剩存1833栋。而这1800多栋碉楼中,该如何保护好这些碉楼建筑群的同时,又不损害碉楼的持有者的利益,甚至还能增加他们的收益呢,开平的政府给出了一个不错的解决方案。一位自力村的居民说,自从把碉楼交给了专业的工作人员管理后,他不仅不用自己出钱修复出现问题的碉楼,还可以增加家庭的收入。队员李基秀等采访的一位景区经理也表示,自从这些碉楼交给专业人员管理,成立景区后,不仅仅是保护了这些碉楼,更是为当地的居民提供了工作岗位,增加当地的就业率,从而拉动了当地的经济增长。
然而,虽然把碉楼群变为旅游景区是一个很不错的方法,同样存在着不足之处。队员们在参观锦江里碉楼群时发现这里的旅游人数相对于自力村碉楼群来说较少。队员何丽莹通过采访当地的居民了解到,锦江里的位置比较偏僻,如果不是自驾的话,滴滴出行在这里是很少或者没有人接单,出入极不方便。而且,碉楼的建筑虽然都不尽相同,但是对于非专业人员而言,看过了自力村碉楼群等交通方便的碉楼群后,也许会厌倦了,因为他们认为它们没有什么差异。
在了解到的每一处碉楼群,队员们都会拍摄一些碉楼的美照并且配上介绍的文字,录影一些碉楼的视频发布到队员各自的社交平台上,尽可能地在向大家介绍碉楼——这种集具中西文化元素的乡村建筑的同时,更是想让大家知道碉楼这种“奇葩”建筑背后的建筑文化以及华侨历史。所以,队员们都纷纷在微信朋友圈,微博,抖音,快手,哔哩哔哩网站等平台进行宣传。希望通过各自微弱的力量去传播碉楼的文化,让更多的人去认识它,关注它,了解它。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9160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