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一直都是鲜活的,虽然凝固,可依旧时时刻刻将往日的故事娓娓道来。为近距离了解古建筑的奥秘,见证它和人们患难与共的历程,7月x日,安徽理工大学土木建筑学院“聚心绘梦”实践队来到安徽省淮南市寿县,参观、测量古建筑,了解传统文化,展开调研之旅。
初识寿州,了解历史
夏日炎炎,实践队员与带队教师一行人驱车数小时后,终是到达目的地——寿县。
寿县隶属于安徽省淮南市,位于安徽省中部,淮河中游南岸,别称寿州、寿春,是安徽省第一批入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三个城市之一,历史上4次为都,10次为郡。它是楚文化的故乡,中国豆腐的发祥地,淝水之战的古战场,素有“地下博物馆”之称。
寿县的古城墙,距今已经有900多年历史,在62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古城池中,是保存的最完好的一座。它以精巧别致的身躯,在近千年的岁月中守护着寿春古城中的人民免受洪水和战争的侵扰。寿县城墙作为宋至清代古建筑,同时也是凝聚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智慧与力量结晶的标志性建筑。于2001年6月,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于2012年,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中国明清城墙”项目。寿县城墙有四门,东门称为宾阳,南门称为通淝,西门称为定湖,北门称为靖淮。而四门的瓮城也依然保存。
此次建筑调研之行,实践队员与带队教师选择了从正阳关北门进入城内,一览寿州之美。
踏入正阳关北门,进入老街
正阳关位于寿县城西南约三十公里的淮、淠、颍三水汇流处,素有“七十二水归正阳”之称。正阳关,古名颍口、羊市、羊石、来远镇,古隶凤阳府,现属寿县,是一座具有一千七百多年历史的文明古镇。如今正阳镇现存文物古迹众多,处处弥漫着古朴典雅的古镇气息。同治六年所建东西南北四座城楼,除西门全部拆除外,东、南、北三座城门尚存,那镶嵌在城门拱顶处的内外石刻,更是古镇的见证。明清时代的古民居随处可见,古色古香的“四合院”,玲珑别致的“绣楼”,风趣各异的57条街巷,依然可见昔日古镇的辉煌。
实践队员与带队教师徒步来到正阳关老街,考察老街上的古建筑,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正阳关北门了。北门内额题字为“拱辰”,外额题字为“凤城首镇”。据带队教师介绍道,“内额‘拱辰’出自《论语·为政》第二章,‘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官德’先,以德服人,这样百姓就会像众星环绕北斗那样,团结在你的周围,从而获得百姓的信任和拥护。”“外额‘凤城首镇’,意为正阳关为凤阳府内第一大镇。正阳属寿州,帮正阳亦属凤阳府。又因正阳关“七十二水通正阳”,得水运之利,擅舟揖之便,商贩辐辏,是淮河中游重要物资集散地,自明代成化元年设立收钞关以来,一直是淮河中游的商贸大镇,有“淮南第一镇”之誉,故有“凤城首镇”之说。”
深入正阳老街,寻访清真古寺
各种各样的古寺隐藏在正阳关镇这样一个山清水秀的小镇中,灰墙绿瓦,相互映衬,一片肃穆,清真古寺便是实践队调研的第二站了。
正阳关清真古寺始建于明代,内有建筑“无象宝殿”,画栋雕檐,宝殿前的楹联写道:“望空非是空,雷雨风云孰执掌;无象真有象,乾坤日月大经纶。”
此次“聚心绘梦”实践队来到古城寿县进行古建筑的实地考察调研,触摸沧桑的古墙,探访僻静的古寺,感受古人的建筑智慧,体味蕴藏在古城之中的人文精神。古城墙,这一古代智慧的产物,在时代演替下,仍屹立不倒;清真古寺,这一信仰的集中地,历经沧海桑田,仍熠熠生辉;正是这些古建筑成为了寿县人民的依靠与骄傲。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9296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