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传承民俗文化,保护失落的剪纸技艺。安徽师范大学“时代剪影,逐梦青春”剪纸实践团队于8月1日开展线上剪纸学习活动,在家中品味精美独特的剪纸文化。
一、福纸千年,薪火相传
一把剪刀,一张红纸,纸屑飞落,云烟盈纸。转眼之间,栩栩如生的剪纸作品跃纸而出。这就是剪纸,古朴传神且细腻灵动。
剪纸作为中国民间传统文化之一,被列入第一批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剪纸文化源远流长,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从汉代“剪纸为幡”、魏晋“剪彩为人”、唐朝剪“春胜”、宋朝出现了以剪纸为生的艺人,再到明清时期的鼎盛发展、近现代出现了反映人民生产、生活、战斗的新窗花。剪纸扎根于民间,来源于生活。以剪刻、搂空、勾描等技法为主,一幅幅精美的剪纸作品展现了劳动人民的生活智慧和心灵寄托,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图为剪纸实践团队队员剪纸作品)
二、纸随剪转,心随纸动
由于疫情影响,剪纸实践团队采取线上学习的实践方式,队长何佳琪选择优质剪纸教学视频,开启屏幕共享,要求团队成员一起认真学习,并邀请到了何伟老师在线上为队员传授专业的剪纸知识,全队成员增进了对剪纸文化的理解。
何伟老师是陕西凤翔人,毕业于师范院校美术教育专业,剪纸是他多年以来热爱的事业。他的剪纸作品融汇古今,既有传统剪纸的古朴浑厚,也融合了现代剪纸的新颖独特,其作品曾被人民日报、西安晚报、中国艺术报等多个媒体报道。在实践团队与老师交流的过程中,何伟老师也大方的展示了多幅构思精巧、妙趣横生的剪纸代表作。
(图为何伟老师的剪纸代表作“蝠”祸相依)
在线上教学中,何伟老师采取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的教学方式,循序渐进的带领队员体验剪纸的乐趣。教授的剪纸方法从最开始的“一刀剪”到“先描摹花样再剪”再到“脱离样稿直接剪”,队员们完成的剪纸作品也从“五角星”升级为“精巧的窗花”。
(图为在何伟老师指导下队员的第一张剪纸作品“五角星”)
“剪纸是个细活儿,只有坐得住,耐下心,剪出来的线条才会流畅。”看到部分队员因为剪出的花纹不够精致而苦恼时,何伟老师强调道。手握一张红纸,一把剪刀,在脑海中勾勒画面布局,屏气凝神,控制好下刀的力度,刀锋的走向,何伟老师在线上向队员们演示剪纸技巧。只见纸屑飞舞,剪刀流转,不出片刻,一幅幅造型奇特的剪纸作品就呈现在大家面前。
剪纸并非难事,但也绝非易事。一幅优质的剪纸作品动剪次数往往高达千次,一名手艺高超的剪纸艺人需要历经数十年的坚持练习,才能真正做到“心随纸动”,大脑与手配合得分毫不差,目之所至,手吐霓虹。
(图为何伟老师于线上指导队员们剪纸)
三、纸中寻梦,指尖生花
“剪纸文化博大精深,南秀北犷是我国剪纸文化的主要特点。”何伟老师仔细地为队员们介绍道。南方剪纸秀雅繁复、精致细腻 ,北方剪纸则更加具有粗犷豪放、淳朴简练的艺术风格。郭沫若先生也曾写诗说明南北方剪纸的风格差异:“曾见北国之窗花 ,其味天真而浑厚;今见南方之剪纸,玲珑剔透得未有。” 通过对剪纸作品的欣赏,队员们即使身处江淮,也能领悟来自北方的风土人情。
(图为队员后期的剪纸作品)
剪纸是有生命力的,它来自于生活,发展于生活,其所特有的乡土文化气息反映着广大民众的生活状况和审美情趣。中国的南北方剪纸艺术分别在不同的文化土壤和地域环境中发育成长,艺术风格差异显著,用不同的装束丰富着我国民间艺术的大舞台,共同建立起质朴 、吉祥、美好的中华民间剪纸之家。它们共同承载着中华民族民间文化的精神和特色,共同担当着一个神圣的角色——中华民族民间文化的记录员和形象大使。
安徽师范大学“时代剪影,逐梦青春”剪纸实践团队一路探索剪纸这门“指尖上的艺术”,不仅仅是为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是致力寻找隐藏在剪纸深处的民族精神和文化传承,在刀光剪影中展示这门古老艺术的时代风采。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9299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