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日,岭南师范学院“岭南文化”多彩乡村社会实践队部分成员来到祖庙,进行为期两天的游览之旅,亲身领略岭南文化。
队员们于上午九时到达祖庙正门,经过防疫检查后方可进入其中。队员们一路游览了正殿、万福台、祖庙历史文化陈列馆、三元亭、文魁阁、孔庙、叶问堂、佛山黄飞鸿纪念馆、庆真楼父母殿等景点。
从祖庙牌坊进入,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里面的丛丛绿茵,在炎热的夏日里给人一丝丝的清凉感。第一眼看到的便是一副大型的“双龙戏珠”的陶塑:火龙和水龙遨游在碧海蓝天之中,戏耍一个火珠。其造型逼真传神,活灵活现。从唐代开始,石湾便成为广东陶器生产中心之一,至明情两代更为兴盛,赢得了“石湾瓦,甲天下”的美誉。石湾自明代以来名家辈出,创造了众多的艺术精品,双龙壁便是杰作之一。但双龙壁原壁在文革时期被毁,此壁是1981年由石湾建陶厂按原壁烧制成。
走过双龙壁,来到了灵应祠。灵应祠的大门上贴着两副对联。灵应祠的屋檐上用木雕雕刻着十四组故事。走进灵应祠,灵应祠的两边摆放着一个个天神的塑像。天神们手持兵器,神情严肃。像是在守护着这座灵应祠。祠的正中间放着北帝的铜像,他没带官帽,身穿龙袍,赤着脚。看起来非常慈祥。每到春节,人们都会进灵应祠烧香拜北帝,祈求好运。
走出灵应祠大门,就来到了锦香池。锦香池里放着一尊龟蛇合体石雕。传说只要用硬币掷中龟头就会无忧无愁,掷中龟手的话今年就会发大财。对面便是万福台。
万福台在祖庙最南端,是一座专供粤剧演出的大戏台。粤剧起源于佛山,每年六七月份,在外演出的各戏班都返回佛山,解散旧班,重组新班。依照惯例,新戏班的头场演出必在祖庙的万福台进行。此建筑为歇山卷棚顶,台面宽三开间。前后台用金漆木雕隔板分开,隔板两侧设门供演员出入。隔板正中的上部雕刻福禄寿三星;下部雕刻戏曲故事“曹操大宴铜雀台”的场面;左右分别雕刻降龙、伏虎二罗汉。这些金漆木雕刀工洗练、技艺娴熟、笔法粗矿。
三门为景泰初年所建,是整座祖庙的门面。面宽九开间共31.7米,顶部装饰一条1米多高,30多米长手工艺陶塑人物瓦脊。檐下有通栏贴金木雕花衽。整个建筑考究,给人以壮丽、威严之感。
前殿建于明宣德四年(1429年),为歇山顶式建筑,正脊亦有清光绪年制作的双面陶塑人物瓦脊一条。檐下为如意斗拱,层层相叠,雄伟壮观。
正殿建于明代洪武五年(1372年)。式样为歇山顶,正脊有清光绪年间添加的陶塑人物瓦脊、垂直及线脊神仙走兽。殿周三面围墙,南面敞开,中间为天井。殿内置有明正统年间(1436-1449年)制作的北帝造像和石雕神案,以及清代的大型贴金神像等,使大殿更显威严肃穆。
庆真楼建于清嘉庆年(1796年)。楼高三层,面宽进深各三间,锅为歇山顶,正脊有光绪年间后加的陶塑人物瓦脊一条,梁架抬梁式,檐柱为花岗岩石方柱。
祖庙以其独特的岭南古建风貌和所存的冶铸、漆朴、箔金、雕刻,反映了明清至民国本地高超的工艺技术水平,融古代佛山经济、文化、宗教、民间艺术于一炉,展现着工商、科举、民俗、粤剧、武术五大文化主题,凝结成古代佛山的缩影。新世纪开始,设在祖庙的佛山黄飞鸿纪念馆,引发全世界黄飞鸿门人的寻根拜祖,叶问堂的开幕吸引上千外籍咏春门徒归宗朝圣,万福台的粤剧朝宗演出和佛山粤剧博物馆、国际粤剧珍藏馆吸引着世界各地的粤剧寻根之旅。在林海和夜色之中,交融着珠三角风情的古典婚礼和吉期神诞的北帝崇拜浪潮。祖庙这座号称珠三角诸庙之首的“古祠艺宫”宛如一颗明珠,道出一曲新韵。
“祖庙建筑除本身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外,其陶塑人物瓦脊、木雕、石雕、砖雕、灰雕等建筑装饰,琳琅满目,栩栩栩如生,都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有‘古祠艺宫’之美誉。”参加了本次游览的队员介绍道。“通过这次游览,祖庙向我们展示了其深厚的底蕴和浓郁的人文气息,更让我们深入了解了祖庙的悠久历史和祖庙的爱国事迹。”经历了本次实地游览,队员们对于岭南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撰文:“岭南文化”多彩乡村社会实践队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9338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