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海而生,依海而存。依托于独特的海岛环境,自古以来舟山地区便开始发展渔业,祖祖辈辈出海捕鱼,以海为生。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机械化的投入生产,舟山渔业在历史进程中愈加焕发生机与活力,在这东海之畔汩汩地诉说着自己的故事。波声涛涛,包罗万象,与之相争的是渔民们激昂澎湃的内心,与之相系的更是渔嫂们守家相望、无私相助的情怀。渔嫂精神也在一代代传承与发展下,温暖了每一户人家。
为加强乡村振兴,掌握地方人文,了解舟山渔业发展历史,感怀渔嫂的精神力量。2020年7月18日,浙江海洋大学师范学院大学生“疫”路相伴,“渔”你同行——东海渔嫂调研实践团一行分为5人走访小队与4人采访小队,分别前往舟山市博物馆、浦西社区,通过馆内参观、走访调查、人物采访等形式展开调研工作。
图为团队成员与潘佩君渔嫂的合影
7月18日上午,采访小队4名成员前往浦西社区,沿途走访的浦西公园设施齐全、场地空旷,道路两旁停放的车辆依次排列、井然有序,居住区内集中的晾晒区、小仓库、打扫整洁的街道、正在施工翻新的小区居民楼,书香浓郁的城市书吧,这一切无不是这个社区不断发展的一个个缩影。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浦西便民服务中心的荣誉墙
在社区工作中“挑大梁”的东海渔嫂协会会长潘佩君带领实践队员们参观了浦西便民服务站,并向团队成员们介绍了浦西社区的基本情况:作为老式的居住区,辖内有69幢舟渔公司职工住宅楼,社区内渔民家庭人口达3600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停水、漏水、下水管道堵塞等问题层出不穷,邻里纠纷也随之出现。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渔嫂们团结一致,自发投身于社区工作、先后成立了渔嫂和事佬团队和东海渔嫂协会。
潘佩君会长说道,刚成立的时候渔嫂协会可谓“举步维艰”,彼时的浦西社区多是改造小区,居民对于突如其来的社区文明建设感到无所适从,不理解和质疑的声音频起。前期工作重重受阻,渔嫂志愿者们陷入了迷惘,但她们没有选择放弃,“我坚信只要有一位居民认可自己的工作,就不怕居民减少成见。”因此她将质疑声抛诸脑后,清理街道、轮流执勤,采买物资、慰问老人,疫情期间她更是挨家挨户耐心排查。只要事关基层,渔嫂们总是冲在最前头,把事情干到了实处。“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渔嫂。”潘佩君会长坚定地说,正是渔嫂们这一份默默无闻、坚忍付出的慷慨与善意,才一同创造了社区的美好明天。
图为团队成员于城市书吧采访潘佩君渔嫂
7月18日下午,5人参观小队前往舟山市博物馆。通过参观博物馆内“美丽家园”、“渔风海韵”、“群岛往事”三个单元,团队了解了舟山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别具一格的渔风民俗和源远流长的海岛历史。
在一楼“美丽家园”展区中,一块块动植物、昆虫、矿石标本,向团队展示了舟山的自然环境和资源蕴藏;一段段解说文字,模拟视频,向团队叙述着舟山群岛的成岛过程。而二楼的“渔风海韵”展区则系统展示了舟山独特海洋文化背景下的民风民俗,使成员直观感受到独特的海岛韵味,全面认识舟山的民俗文化。这一单元也是本次团队参观的重要部分,力求对舟山渔业的兴起与发展有一个大致认知以更好地了解渔嫂这一群体。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舟山凭借其独特的地理区位与海洋资源,发展渔业经济孕育渔民文化,养活了一代代渔家儿女。到了三楼“群岛往事”展区,团队成员为舟山在历代海上贸易中的历史地位和抗击多次外来侵略的不屈斗争所感动,见证了舟山从东海边的蛮荒之地,历经风雨沧桑,逐步发展成千岛新区的漫长路程。
图为舟山市博物馆内的渔嫂雕塑
图为团队成员们在博物馆内学习打绳结
通过这次实践活动,队员们对舟山的发展历程、渔业的演变历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于渔嫂群体在社会上所发挥的积极作用有了更深切的体会。她们做着平凡事,说着平凡话,却给人留下了最不凡的感动与敬佩。团队成员深受其影响并立志在日后的学习与生活中,努力传承这一份人间真善美,以身作则,让渔嫂们“做实事、助民生、促发展”的风尚,在新时代大学生中得以延续。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9360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