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下旬,来自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汉水丹心,一江深情”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来到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实地走访调研,与移民局主任和当地百姓面对面交流,聆听他们的搬迁过往,追寻那鲜为人知的移民精神。
南水北调工程是优化我国水资源配置、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性基础工程,其中,中线工程又是世界规模最大的调水工程之一。自1958年起,受工程建设影响,身处中线核心水源区的部分十堰人民不得不搬迁至他处。而此次移民搬迁也成为世界水利移民史上强度最大的移民搬迁。
(图为十堰市博物馆展区资料)
从南水北调移民局王主任的细致介绍中队员们了解到,实际上,政策颁布之初还是有很多百姓不愿意搬迁。俗话说“故土难离”,再加上搬迁后需重新建立人脉关系以及生活习惯不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何劝说百姓同意搬迁便是一大难题。另外,每一个百姓对于搬迁补助的诉求都不同,但是政府也不能突破政策的框架给予特殊帮助。对此,政府采取的对策是以做百姓的思想工作为主,在不超过补助政策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诉求。尽管移民规模巨大,面临的困难也很多,但是所有干部领导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集中一切力量,挨家挨户做好思想工作,一次不行就反复去,还调动部分村民的家属亲戚进行劝慰,将政策宣传落实到位,移民过程中的所有难题也得以一一化解。
(图为移民社区王主任向队员展示移民搬迁宣传手册)
另外,队员们也很关心移民安置的相关情况。据了解,在2009-2012年搬迁的18.2万人中,内安10.5万人,外迁7.7万人。其中,主要外迁安置区为襄阳市、随州市、荆州市、荆门市、武汉市、潜江市、天门市、仙桃市和省监狱农场等所属的29个县级行政单位。得知郧阳区沙洲社区和卧龙岗社区是所有内安移民安置点中规模较大、治理成果较为显著的典型社区后,团队成员随即来到社区内部进行走访调研。
来到沙洲社区,大片的蔬菜种植基地与葡萄采摘园首先映入团队成员的眼帘。在采访社区负责人时成员们了解到,这里是以蔬菜和小水果产业为主,由移民搬迁至此的居民培育种植,以此为主要生活来源。在这里,实践团队成员还有幸遇到移民至此的葡萄种植户王荣霞。待王荣霞送走来此采摘葡萄的游客后,团队成员们上前向她了解移民的情况。“以前的老百姓都住在半山腰上的土房子里,下暴雨了山体滑坡特别严重,所以政府把我们都集中安置在这一块儿,建了一个移民新村。现在搬迁到这个移民新村,晚上就算下再大的雨,我们也住的很安心。”
(图为沙洲社区负责人向队员介绍葡萄园详情)
卧龙岗社区与沙洲社区相比,带给团队成员印象最深的便是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备以及社区环境卫生状况的良好。该社区的负责人也表示,“这里属于移民安置点的典范社区,不仅移民政策落实到位,移民至此的百姓的幸福指数也很高”。在社区负责人的带领下,团队成员来到社区住户家中与他们面对面交流。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卧龙岗社区负责人)
在朱习英奶奶家,队员们了解到,搬迁后相较于搬迁前的经济状况和卫生条件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以前就三间土房子,经济方面不行,收益也不行。现在的房子就是跟城市一样的房子,环境也很好。以前的环境杂草丛生,垃圾也是都到处乱扔。另外就是社区都是各做各的,也没有人管这些卫生,卫生状况主要就是靠大家自觉。像现在厕所都在室内,卫生也有社区进行管理,还有新的垃圾桶,卫生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从朱习英奶奶详细的介绍中,队员们能够感受到她对于移民搬迁后生活得到改善的喜悦与满足,也为社区一心为民的治理态度感到欣喜。
(图为朱习英奶奶向队员介绍移民搬迁详情)
在党和政府政策的帮助扶持下,无论是住房还是交通,无论是基础设施还是快递物流,如今的移民新村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暴雨天村民不用担心住房的安危,持续20年的移民后期补助使那些因年纪较大赋闲在家的村民得到基本的生活保障,快递送货到家也解决了生活物资购买不便的困扰。村民的整体幸福指数在移民搬迁后都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提升,他们也向队员们表达了对党和政府关怀的感激。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最大难点就是移民。作为中线核心水源区的十堰人民以“舍小我、顾大局”的国家意识,甘于奉献,勇于担当,以半个世纪坚韧不拔、艰苦奋斗的精神破解了这个难题。国家补助政策的落实到位以及社区积极有效的治理也让搬迁至此的百姓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福利。
(图为团队成员在移民局合影留念)
十堰人民为汉江流域的治理和南水北调工程所作的半个多世纪的艰苦努力,是华夏大地走向民族复兴的一个缩影,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辉煌写照。这项功在当代、惠及千秋的水利工程,凝聚了中国人的力量,焕发出中国梦的异彩。“汉水丹心,一江深情”社会实践团队也希望通过回顾搬迁过往的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到十堰人民朴实而伟大的移民精神,并能够引领大家继续挖掘其中蕴含的优秀文化,使其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扬。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9468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