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社会实践 >

探秘南海Ⅰ号:沉没是为了百年后的远航

来源:广东海洋大学海洋与气象学院 作者:罗心怡 侯千琳

为了深入了解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底蕴,弘扬海丝文化,促进大湾区海丝旅游经济的发展,2020年7月23日早上9时,广东海洋大学海丝古道寻历韵队来到了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在馆内进行参观学习、调研和采访活动。

走近百年沉船,唤古海丝之魂。

据了解,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是世界首个水下考古专题博物馆,不仅世界首创“整体打捞”水下考古工程,还是国内首家对观众开放宋代沉船水下考古发掘现场的动态博物馆,意义非凡。观众可以在“出水”“遗珍”展区观赏“南海Ⅰ号”出水的数十种珍贵文物,其中包括黄金饰品、中国陶瓷、宋代漆器等;也能在“价值”展区中学习以模型和图文结合展示的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及船型知识,了解“南海Ⅰ号”的历史价值;还可以在“探秘”“成果”展区以不同视角观看“南海Ⅰ号”沉船考古现场。

图为考古人员在水晶宫内发掘古沉船。通讯员 罗心怡 摄。

2020年伊始,武汉遭受新型冠状病毒的猛烈袭击,疫情影响到全国各地,“南海Ⅰ号”博物馆自然也积极响应防控疫情,因此,博物馆暂未对观众开放部分易导致人群聚集的项目,如“沉没”展区内设置航海的多媒体体验装置,让观众如亲自驾船航行在大洋上;“出水”展区内设有裸眼3D演播厅,供观众观看再现“南海Ⅰ号”出水壮景的影片;另外还有“丝路船奇”VR体验、海底两万里VR体验等。

倾听民众心声,拓宽多维思路。

通过参观学习对博物馆与海丝文化大致了解后,为切实了解游客对博物馆的看法,客观分析“南海Ⅰ号”博物馆的发展现状及旅游价值,实践队紧接着对游客开始进行采访和调研。

行动开展不久,采访小组采访到了一位带着自己孩子参观的老师,他积极回应采访。问及为什么选择参观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时,他表示是想借暑假带自己的孩子到馆参观学习,了解海丝文化,拓宽孩子的知识面;提到印象最深刻的产品,他说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那些还没有被(完全)挖掘清理好的产品”“尤其是我看到那些考古工作人员还在那里紧张忙碌的工作着,我觉得他们这种辛勤付出的话,会给我们带来更加丰富的一些体验”相信通过玻璃墙,考古人员的工作场景带给他不小的冲击。

图为实践队在采访游客。通讯员 罗鸣忆 摄。

采访中还有一对老夫妻给队员们带来了惊喜。通过采访了解到,这对老夫妻并不是本地人,而是外地来的游客,选择来该博物馆是出于对国内乃至世界都少见的博物馆的好奇到此参观。在谈及对馆内印象深刻的产品时,老太太说道:“刚刚看那个打捞清理出来的瓷器,我们感觉就对人的工艺,特别是按我们现在的说法叫做工匠精神是非常到位的。” 她提到的工匠精神令队员们眼前一亮,拓展了新思路,由此想到:“南海Ⅰ号”带给世人的不仅仅是珍贵的文物,精美的工艺品中还包含了祖先们的勤劳和智慧,这其实也是一种宝贵文化精神遗产!

她对馆内的文物——尤其是瓷器的评价很高:“几百年下来了,(瓷器)还能有这样的光泽,这样的釉色,那应该说我们对比古人的这一批产品,我们是倒退了,没(古人)这么认真啊。”她发出的感慨让队员们陷入了沉思,一瞬间仿佛看到了古今工艺品的传承之路。

队员们通过采访还了解到,有部分游客曾来过博物馆,并发现博物馆相较以往有些不同之处:由于船体需要维护,文物需要发掘,游客并不能很清晰地看到船体结构。部分游客对此感到些许失落,不能更清晰直观地看到具体的船型,似乎少了些体验感。但其实这恰恰反映了博物馆方对文物的保护重视程度,在开发旅游资源的过程中同时也不忘重视对文物的保护,考虑周全。

采访同时的另一边,团队的调研小组已准备好调查问卷,以邀请博物馆内游客扫描二维码填写调研问卷的方式开展调研。但尽管做好了准备,还是遇到了不方便扫描二维码的游客,调研小组随机应变,随后直接询问,并进行实时记录。

图为实践队在调研。通讯员 陈凯玲 摄。

调研得知,来参观海丝博物馆的人主要是年龄段在36-45岁,占比42%;18-25岁的占比30%;26-35岁的占比18%;也有部分是家长带孩子来参观的,占比10%。参观原因中75%的人是参观学习,15%的人是因为该博物馆比较出名,剩下10%的人纯粹只是想放松心情。60%以上的人来之前最关注的是博物馆的馆内特色;18%的人是关注该博物馆附近的交通情况是否方便;22%则是因为疫情最关注该博物馆的安全条件。90%左右的游客对消费水平、博物馆的服务、景区卫生环境以及周围环境设计感到满意。而部分游客希望馆内能增设饮水点、路线标识和亲子互动设施。

讲述海丝故事,传颂海丝精神。

馆内的工作人员积极回应了实践队的采访,并为他们解答了很多疑惑。

图为实践队在采访工作人员。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罗鸣忆 摄。

相较于深圳、广州等地的海丝旅游景点,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地处阳江,似乎并不占优势,就此疑惑,队员询问梁先生:“那么贵馆是如何提高自身知名度的呢?”他告诉队员们,博物馆有线上推广和线下推广两种方式,如实物推广、网络推广、自媒体推广等。他说 “引进来,先有走出去”,博物馆通过提供解说服务和特色项目增强游客的体验,让游客更多了解海丝文化并向身边的人分享,激起更多人的兴趣,以此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慢慢铺开该馆的受众面和知名度。

面对“对海丝文化的讲解、如何讲好海丝故事”这个问题,讲解员梁先生有十分深刻的看法,提出“必须要先了解自己的文化,然后才能传承文化”。关于海丝文化的传承,梁先生提出要更多的沟通和了解海丝文化之间的内部联系,并通过这种联系建立整个海丝文化整体的架构,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海丝文化的意义以及传承后对后代的深刻影响。

梁先生的一番讲解让实践队成员们恍然大悟,获益匪浅。

实践工作完成后,海丝古道寻历韵队与馆内的工作人员进行合影留念。博物馆方表示对团队的实践主题具有浓厚的兴趣,后续会关注团队的实践成果,也十分希望能有更多的人领略海丝文化的风采,将底蕴深厚的海丝文化弘扬到世界,此次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的探秘“南海Ⅰ号”之旅圆满结束。

图为实践队与工作人员合影。通讯员 陈凯玲 供图。

古沉船“南海Ⅰ号”,这艘运载了无数货物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航行的船只,意外沉没数百年后,搬进了自己的新家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在“一带一路”经济带的建设带动下,焕发出新的光彩,它承载着丰厚的海丝文化古迹,带着数百年前海上丝绸之路繁荣景象的风采,航向世界。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9521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

相关内容

“讲述青年故事,传承福大精神”——《福大青年说》第三期“创新之星”、

11月21日,由学生工作部(处)主办,计算机与大数据学院(软件学院)、外国语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紫金地质与矿业学院联合承办的《福大青年说》第三期“创新之星”、第四期“国奖达人…… 福大人文记者团 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查看全文 >>

喜讯|我院郭惠淋同学获第53届田径运动会会徽设计作品二等奖!

近日,福州大学第53届田径运动会组委会传来喜讯,公布了本届运动会会徽设计获奖名单。在众多参赛作品中,我院2023级汉语言文学1班的郭惠淋同学凭借其独特的创意和昂扬的精神风貌,荣获本次…… 福大人文记者团 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查看全文 >>

福建省委台办原副主任、台联党组原书记蔡尔申 为福州大学铜盘校区研究生作

11月16日上午,福州大学关工委在铜盘校区举办专题报告会,邀请福建省委台办原副主任、台联党组原书记蔡尔申为研究生做《以文联心,两岸融合发展的重大历史现实意义》专题报告。福州大学关…… 福大人文记者团 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查看全文 >>

卓越人文|创新艺术形式,传承先辈精神 ——《马兰花魂》舞蹈团队专访

近期,由人文学院舞蹈团指导教师张晓梅携团干部及部分团员共同排演的舞蹈作品《马兰花魂》连续亮相大型舞台,在舞台之上诠释科技工作者们的奉献担当,展现人文学子青春风采。学院团委特…… 福大人文记者团 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查看全文 >>

人文学院顺利举办第272期博学论坛暨四、六级经验分享会

11月14日,第272期博学论坛暨人文学院四、六级经验分享会于铜盘校区B112教室顺利开展。本次活动旨在帮助同学们充分备考,在2024年下半年的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2023级应用…… 福大人文记者团 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查看全文 >>

卓越人文|熠熠风采,奋进当时——福州大学第53届运动会人文师生精彩速览

传承文化,谱写新篇,展现人文风采;赛场争锋,激情澎湃,诠释运动精神。人文师生拼搏奋进,锐意进取,书写福州大学第53届校运会赛场上的新辉煌。拼搏奋斗,荣光绽放为期三天的校运会落下…… 福大人文记者团 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查看全文 >>

第53届运动会|人文学院第三日完美收官!

11月9日,福州大学第53届运动会步入尾声。人文学院砥砺奋进,奋勇拼搏,取得福州大学群体竞赛振奋杯第七名,并荣获体育道德风尚奖,为本届运动会画上圆满句号。教师组杨诗语老师荣获女教中…… 福大人文记者团 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查看全文 >>

第53届运动会|人文学院第二日再创辉煌!

秋意渐浓,激情不减。11月8日,福州大学第53届校运会持续进行中。校党委书记陈国龙,副校长郭文忠、宣传部施卫华部长,学生工作部(处)张红部(处)长等领导莅临现场指导,陈国龙书记对人…… 福大人文记者团 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查看全文 >>

推荐内容

心语为墨,筑梦成歌

在心灵的幽深处,有一片梦幻的净土,那里的话语如星子般闪烁,等待着被描绘成璀璨的画卷。“心语汇梦”志愿服务活动,恰如一…

树达学院开展“保护母亲河,我是河小青”志愿活动

学院青工部、青发部开展“保护母亲河,我是河小青”志愿活动(通讯员黄颖曦彭湘)11月23日上午,我院文法系青年志愿者工作部…

“政青春,惠社区”:公管院学子深耕养老志愿服务

随着“政青春,惠社区”养老志愿活动的持续推进,公管院的学子们再次深入社区,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对老年人的关怀与服务。本周…

“青春政好,与社同行”:公管院学子社区服务成效显著

“青春政好,与社同行”项目实施以来,社区居民的满意度显著提升,社区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也得到了大幅改善。公管院学子们的专…

公管院学子社区助理服务显成效,居民满意度攀升

在推动社区发展和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的征途上,公管院的学子们正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新兴力量。他们以社区助理志愿者的身份,将…

最新发布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寻龙诀”暑期社会实践团举办调研成果展览会
(通讯员杨戬黄博洽蔡宇)为促进人们对国家非遗项目——丹口吊龙的了解,吸引人们参与丹口吊龙的传承和保护,8月2日晚,“寻龙诀”——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赴邵阳市城步苗族自治县丹口镇暑期社会实践团在城步…
走进焦裕禄事迹纪念馆寻找历史
为了响应学校弘扬家乡文化暑假社会实践活动,洛阳师范学院电子商务学院“寻觅家乡历史,传承中华文化”暑期社会实践小组成员今天去了尉氏县刘青霞故居,焦裕禄事迹纪念馆进行参观学习。看着一幅幅画面,读着…
安徽学子传承剪纸艺术:寻匠人,承匠心
剪纸,又叫刻纸,是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剪纸源于古人祭祖祈神的活动,在中国民间广泛流传,民间也涌现了一批又一批下“剪”如神剪纸匠人,而到如今却出现了青黄不接的局面。为传承剪纸文化,修习…
梦想在追逐,支教在路上
梦想在追逐,支教在路上(通讯员刘海艳2020年8月4日)今天是2020年8月4日,湖北师范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萤火虫实践队支教活动已经继续进展到第11天了。当然我们已经有一批队员率先完成了支教活动,我想在这…
驻村干部助推精准扶贫,稳村稳稳的幸福
驻村干部助推精准扶贫,稳村稳稳的幸福为了深入学习和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和宣传落实中央扶贫开发工作,助力国家脱贫攻坚工程。因为疫情原因,我们三下乡活动主要采取线上调研,线上采访比较难展开进行…
时光里的吊龙,古村里的光芒--专访丹口吊龙队队长兰立松
当行驶在丹口镇的街道上,只需抬头你就能望见写着“城步吊龙——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拱门横亘在马路中间。此时的我们不再是“跃龙门”,而是“钻龙门”一般缓缓来到下团村委会对面的路口,丹口吊龙队队…
福建学子返家乡,青年战疫亮底色
福建学子返家乡,青年战疫亮底色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宣扬舍己为人、无私奉献、冲锋在前、勇于担当的精神,广泛传播正能量,7月29日-8月1日,福建农…
家乡的变化,家园的发展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机电工程学院8月1日讯】(通讯员:安俊宇)改革的春风吹遍了中国大地,双鸭山市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此次暑期社会实践,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乐志实践队队员通过线上、线下调研…
山东理工大学向草原“云上乐学”社会实践团:心向草原传温暖,云端支教种希望
为改善草原教育水平、服务奉献社会,提升大学生的专业素质,将专业知识付诸实践、锻炼表达与沟通能力。8月3日,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向草原“云上乐学”社会实践团通过钉钉直播在线上开展“服装美…
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总结报告(梁婉琪)
扶贫总结报告2019-2020年吴川稳村被确定为国家级贫困村以来,扶贫项目落实的开局年。该村人口合计403户1803人,2015年村集体年收入6000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460元,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在4000元以下。全村共有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