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离不开慈善事业的发展。在新时代中,青年逐渐成为各类慈善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群体。通过对青年群体的调查,了解青年群体慈善意识与参与意向的现状,培养青年群体的慈善意识,增进对慈善活动的参与意向。
西方国家十分重视对于青年群体慈善意识的培养,通过让青年学习慈善事业服务的内容,进行慈善方面的培训,参与慈善事业服务,形成一定的慈善意识。在加拿大,通过LTG课程对青年进行慈善事业的教育,在美国,《国家与社会服务法案》鼓励青年群体每年要完成1400小时的义工时长。不仅如此,国外大多数学校将参与志愿服务时长与就业相挂钩,以此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慈善事业中去。而国内慈善相关研究往往从国家、社会、学校、家庭、个人五个方面去研究青年群体的慈善意识培养,实际生活中对青年群体慈善意识的培养还未形成较为完善的体系。
纵观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发现更多的是对青年群体慈善意识培养这一方面的研究,极少有研究青年群体对于慈善事业的参与意向的分析,本课题将从主观、客观两大角度入手,从个人意愿,积极程度,参与途径选择,参与条件,途径优化等方面对青年群体慈善意识及参与意向进行研究。
7月11日-7月20日,南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新时代青年慈善意识和参与意向调查”小组在线上与线下发放调查问卷进行实证研究,面向大学生团体,通过spss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当代青年慈善意识和慈善参与程度方面的现状,研究问题所在,寻找慈善意向提升路径。该调查可以对提高我国新时代青年对慈善的关注度以及自身慈善意识提供一定建议。
图为小组前期选题,明确项目研究内容为了解青年群体慈善意识与参与意向的现状, 目的是培养青年群体的慈善意识,增进对慈善活动的参与意向。慈善意识,是指出自对人类的普遍的爱而产生的捐款捐物给需要的人的自觉心理反应。慈善能够提高一个人的人生境界,从一定意义上说,行善的目的不光是在助人,而且能让自己快乐;慈善能够提高人的自由度,在追求个人利益成为“时尚”的情况下,慈善人能够弘扬利他精神,相对摆脱了自我利益的束缚;个人的慈善意识增强有助于带动群体的慈善意识增强;从慈爱和善意的道德层面出发,慈善同时又起到树立社会人际关系、缓解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
图为新时代青年慈善意识调研结果,以柱状图的形式直观看出大多青年都是非常乐意参与慈善活动的。但仍有少部分青年参与慈善活动的动机非自愿,而是迫于学校老师和家长的压力,因此要培养这少部分人的慈善意识,就要深入了解当代青年最能接受的慈善参与途径与方式,通过一些创新手段来宣传慈善,如在当下很火的自媒体平台制作慈善宣传片来吸引更多青年的参与。
图为新时代青年慈善参与途径调查结果,有饼状图可以清晰看出,占比最高的三项因素由高到低分别是:缺少相关渠道,缺少慈善相关信息,没有足够资金。此次调研活动结束后,小组成员分析出大多数青年的慈善意识是存在的,但是客观条件如渠道不清晰对青年们的慈善行为有所制约。中国慈善基金的法律结构不完善,慈善基金的透明问题备受质疑,相关监督也存在缺失……国内现有的慈善环境暂时难以改变,提高青年的积极参与意识和行动,调动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是可以做到的,但也需要慈善组织及有关部门等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图为新时代青年慈善内容倾向调查结果,由条形图可以看出,青年们大多都乐于观察生活,注重身边的慈善活动,环保、自然灾害、学校内的活动都经常发生在青年们的周围,也可以得出大多数青年对大部分慈善活动都抱有探索的态度,对慈善的大部分活动都有所关注和支持。
图为新时代青年慈善方式倾向调查结果,由条形图可知,慈善募捐、慈善义卖、慈善主题的志愿活动被大众青年更为能够接受。而青年们对慈善的主要形式及印象仍停留在物质的给予方面,其实慈善不仅仅是简单粗暴的捐钱和物的行善,当今社会的慈善更需要智慧。但我们也有理由相信,中国的慈善事业也会迎来它的发展机遇和高潮。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9713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