绢艺是以绢帛为主材制作的传统手工艺品。绢,穿越了数千年岁月,从制衣到作画,再到绢艺,最终,它在艺术家的手里完成了华丽的转身。其精湛的手工技艺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体现了劳动人民的卓越才能和和艺术创造力。7月22日下午,为了了解绢艺的发展历史和探索非遗的历史发展。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启为创新团队—河南小分队,前往安阳市滑县拜访秦氏绢艺第十三代传承人秦慧会。
本图为队员参观《白菜蝈蝈》的作品。启为创新团队-刘晓哲 摄
绢艺之最,白菜蝈蝈
“秦氏绢艺和传统的刺绣工艺不同,是通过200度以上的高温晕染上色,整个制作过程更是没有一针一线,全靠手工粘合,这也使得它成为了中国难度最大的传统手工技艺之一。作为秦氏绢艺第十三代传承人之一的秦慧会,无疑见证了这门艺术被越来越多人们认知并且热爱的漫长过程。其中《蝈蝈白菜》被列为河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获得了第八届民间手工艺最高奖项“山花奖”。
在采访之前,启为创新团队对绢艺的印象就只是搜集到的图片《蝈蝈白菜》的作品,其做工细腻,栩栩如生,让启为的队员对前往此行期待不已。在采访过程中,秦慧会带领队员近距离的观赏了《蝈蝈白菜》的一系列作品。秦慧会还给启为队员单独展示蝈蝈的形态,其中蝈蝈的制作工艺尤为复杂,一只绢蝈蝈通常由六种绢制成,制作一只蝈蝈约需二十天时间,118道工序,非常复杂耗时 ,且不同的蝈蝈有不同的胡须,制作的形态也不同。并且她还拿出两种不同形态的蝈蝈展示给队员。也许这就是手工的魅力所在,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蝈蝈,每一只蝈蝈都被赋予了手艺人的不同灵感,每一只都有自己独特的灵性。在之前队员都以为蝈蝈都是用绢制作的,秦慧会解释蝈蝈的腿是有关节的,且后腿要表现出蹬的形态,要表现出支撑感,而绢都是柔软的材料,所以里面是有铁丝的。
本图为秦慧会向队员展示和解说蝈蝈的细节和制作。 启为创新团队- 刘晓哲 摄非遗传承,有规可寻
据了解滑县四间房乡三寨村秦氏绢艺,是祖传绝活,传承方式单一,一般“传内不传外,传子不传女”。但手艺需要传承与发展,为了能将秦氏绢艺发扬光大,推向更广阔的天地,其传承方式也是打破了传统,不仅传给了女辈,还对外传教,也教了不少弟子。但秦慧会告诉启为团队的队员,广泛的去扩大学员,去教授绢艺的手艺,这并不能更好的使这门手艺传承下去,相反学的人越多,且参次不齐,不仅使绢艺作品质量下降,而且能留下的人并不多。随后她给队员举了个反例,“麦秆画”前几年也是比较常见受欢迎的,但由于他的推广传承方式太过急功近利,只要交一定的学费,他就包教包会,这在短期的确取得了比较高的利润。但从长期去看,学的人越多,卖麦杆画的越多,它的价值就会下降,其造成行业乱套的现象,这在后期就基本上传承人都流失了,麦秆画的传承也背道而行,反而走向下坡路,逐渐面临失传的风险。也许这对其它的非遗文化的传承也是个借鉴和启示。对非遗的传承要选择适合它自己的传承方式,和长期不断的发展传承模式。
对于秦氏绢艺的现有发展和传承模式,秦慧会告诉队员,因为绢艺是观赏性比较高的非遗产品,其有着较高的收藏价值。且其制作工序耗时较长,基本做一套《白菜蝈蝈》要花费一个多月。她们主要是售卖作品,且基本一年只能做七百套,这在全国的供量来说还是比较少的。她们也会开展培训,去教制作的工艺,但正因为其制作难度和耗费时间,基本几百个人里只能留下七十人,然后再从七十人里去挑选进一步的学习,教授蝈蝈的制作。这种模式就不至于浪费资源和经历,选择性的挑选传承人才更有利于非遗文化的传承。
图为秦慧会向队员展示成品《蝈蝈白菜》。启为创新团队- 刘晓哲 摄绢艺几百年的发展历程,凝聚了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也许其传承模式正是为了保证其本身的价值和工艺的精良。但也顺着时代发展的需求,不断创新和对外传承,目的也是为了给绢艺带来新的活力和新的思路,相信绢艺会不断发展出适合它自己本身的传承模式。启为创新团队对非遗的探索,以及探索非遗的传承所走出的适合时代发展的道路还在继续。
图为启为队员与秦慧会的合影留念。启为创新团队- 刘贺荣 摄http://www.dxsbao.com/shijian/29756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