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泾”彩路
7月7月,我坐在K1154次开往合肥的列车上望着窗外,期待着之后的十三天会发生什么,我知道,我的第一次三下乡之旅正式开始了。如今三下乡活动已经结束,回想着点点滴滴,感受颇深。
从6月末开始筹备到7月7月出发到7月20日结束活动,由于我们三下乡的实践地点安徽泾县离重庆较远,只能电话进行前期交接工作,且队伍中很多队员都是第一次参与三下乡活动,在初时显得较为嫩生,但是在前期经过了视频、文字稿、实践培训和老队员、指导老师的经验传授后,我们逐渐对三下乡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实践的第一站是安徽泾县黄田村,初入黄田村感慨到:“好美的雾呀!树和建筑群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简直就是一个仙境!”风景秀丽,空气清新,仿佛进入一片世外桃源,随着深入的探访,我了解到了孝的故事:黄田人朱一乔在沪经商,回到家中,便向家人讲述“洋火轮”的情形后,母亲产生了想见一见的愿望,但因交通落后加之缠足导致的行动不便,终未如愿,孝顺的朱一乔为圆母亲夙愿,与儿子修建了座外形酷似大轮船的建筑——洋船屋。登上观景台,看着洋船屋的全景,心里不由得震了一下,我想这就是孝文化的传承了吧,建筑代孝心,这古老又精致的建筑不仅是古代房屋的保留,更是中国古代孝道文化的延续。百善孝为先,孝道不是需要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从小事着手,关爱父母,关爱亲人, 为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便是孝最好的体现了,我想,从传统建筑中体会孝道文化,也是我此行的文化收获了吧。
在得知泾县部分乡镇由于经济困难等原因,很多学生只得和爷爷奶奶生活后,我们来到泾县稼祥中学,与这里的留守学生见面,伴着早晨的微风,我们走进课堂,向他们一一做着自我介绍:“大家好!我们来自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 我们带领着学生们一起做游戏,看到他们快乐的笑容,自己也高兴着,喜悦着。活动的最后,我们一起折了爱心,在折爱心的过程中,我分享了和父母的故事:“其实啊我是你们的学姐哦,我的初中也是在稼祥中学度过的呢,那时候我特别想离开父母去远地方读大学,现在我在离家1700多公里的重庆,每年只能寒暑假回家,身在外地才知道家乡的好,父母的好,在学校受到委屈不顺心的时候最好的倾诉对象就是父母,他们是我们最坚强的后盾,所以啊,珍惜和父母亲人的一点一滴。”说着说着,爱心折完了,我问他们:“这个爱心你们想送给谁呀?”一个女生突然跑过来悄悄在我耳边说:“姐姐,我想送给我爸爸妈妈,他们都在外面打工,其实他们不善于表达,我也是,所以我想把这个心送给他们,表达一下我爱他们。”她说着,我红了眼,心里酸楚着。 不知不觉,课程结束了,离别也近了,这段特殊的经历让我收获了孩子们的笑容,收获了自己的成长,收获了与他们在一起的难忘的经历,从此,我们的命运轨道在这个夏天重合。
实践的最后,我们穿梭在大街小巷,对泾县不同类型的市民进行县城幸福感的采访,在谈话中,我了解到泾县政府近些年积极采取措施同市民一同助力于文明城市建设,走到荷花塘附近,遇见一位抱着孙女散步的老人,他说:“我们泾县环境不错,我们生活的越来越好,来我们这旅游的人越来越多,我们也是很高兴的。”老人说着,我不禁陷入沉思,作为一名泾县人,对政策了解的甚少,但一年没回家的我这次回来发现了不一样的变化,道路修好了,马路上干净了,高铁班次多了,这一切的一切变化让我知道家乡变好了。为了了解泾县文明县城建设情况,我们前往泾县行政执法局深入了解到了数字城管有关知识及相关政策。我们来到环城东路、桃花潭西路、绿宝街,宣传政府热线、市容管理条例,帮助社区的工作人员撕除电线杆上的小广告、根除路边的杂草、整理摆放不齐的电动车。满满的两天,我们深深地将“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带进每一项活动中,而我,也用自己的双手、用自己的努力为家乡创建安徽省文明城市建设助力。
回望来时路,这段时间的实践活动让我一点点进步,让我学会了摄影技巧、文字采访技巧,让我提升了临时应变能力与为人处事能力。这段独特的三下乡经历永恪在我心中。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9772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