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撑。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党和国家的战略方针。“石湾瓦,甲天下”,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南夏”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队于8月6日前往我国第三批国家工业遗产——南风古灶,采访了当地一名自我滋养,润泽匠心的陶艺师傅刘永波老师,走进古韵幽香的茶厅,大大小小的展柜上摆满了他钟爱的作品,晶莹润泽,异彩纷呈。
始足千里初启程
刘老师与石湾公仔结缘于1995年,他用行动践行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强大内驱动力,刘老师从零开始,一路摸爬滚打,持之以恒地探索与学习石湾公仔的陶艺技法,期间积极地前往广东美术学院等专业院校进行进修,以提升自身陶艺素养。兴趣使然,久久为功,刘老师从胎泥、烧窑、掺泥、漆釉、收丁一步一步稳打稳扎地学习,泥釉火三样每一个过程都专注无骛,他执着“匠心”,用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下得了苦功夫的精神,以及那如薄雾的清晨中没有风吹过的油菜田般纯粹透彻的初心,打造了一件件优品精品。从人物、动物、器皿、园林陶艺,每一次的创作都用心考究,富有温情与人性,将石湾公仔这一浓缩的中国民俗文化百科全书生动演绎,独具匠心,意蕴绵长。
图为刘永波老师向队员们介绍他的陶塑作品集。 谢颖怡 摄
矢志不移守本心
刘老师表示,入行以来从未有过想要放弃的念头,他珍惜享受与泥土对话,作品在手中升华的过程,痴迷沉浸于心性在宁静与欢愉中的起承转合。大众知悉陶艺作品工序繁杂,耗费时长对于手艺人的心性是一个非常大的考验,刘老师用热爱累计起作品的质感,靠手艺吃饭的人最重要的是体面,在当下手工艺市场“短、平、快”的粗制滥造的情形下,坚持多一分脚踏实地,少一分投机取巧,自己完成了一件作品能得到认可,心里便满足。
灵机一动,一触即发。刘老师对于“灵感”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灵感到处都有,譬如在洗手间看到蜘蛛网拉网,看两小时都不会厌,当你的感觉出来了,做什么都可以,一定都要有感觉,是感觉在指挥着我们的手。”
薪火相传心豁达
关于弟子的传承话题,刘老师表示“如果做石湾公仔心不沉下去的话,是做不好的,其实做每一件事都是这样,当作爱好、陶冶情操的话没有问题,但是如果真正要靠这个来维持生活,需要好好地思量。”挖土淘洗泥料,烧制草木灰,调配釉料,手工制器、柴烧成型,每一天、每一件、每一步都要专注严谨,很有耐心和韧性,能日复一日坚持的孩子不多,和孩子们日常的分享交流非常欢迎,但若是把做手艺当成事业的话还是会审慎思考。对于有没有考虑将手艺传承给下一代,刘老师随性豁达,表示尊重孩子的个人喜好,身为父母不会太多地干涉他们,如果是他们自己喜欢会好好地进行引导。
图为“南夏”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队队员们与刘永波老师合影留念。 谢颖怡 摄
妙手匠心出神,泥沙水火见珍。让更多的人沉湎于泥土与水火所凝聚而成的艺术之中是刘老师不懈的追求。他说,希望石湾公仔这一地方名片能够被更多的人,特别是青年一代看到我们的陶塑技艺,铸古韵中国之日益光华璀璨,塑雅致石湾之承袭熠熠生辉。石湾公仔有着浑然天成、不加雕饰的缓慢美,它用慢回应快,用温度回应冰冷,用质朴回应精致,用自然回应工业,手感独特粗糙、釉色大胆新颖、造型古朴玲珑。本次南风古灶的陶艺之行让每一位“三下乡”队员都沉浸下来,细细品味面对流光浮华的润泽匠心,慢慢享受回味百年陶艺的余韵悠长。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9875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