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体会过红色洛办浓浓的革命精神之后,8月3日,洛阳师范学院第十四期翔梧班暑期社会实践队在实践队员石绍敏的带领下,来到了红色遗址直播寻访的第二站——山西阳泉小河古村中的石家花园。实践队员现场连线翔梧小学的孩子们,与他们一同探索百年花园,感知革命情怀,传承红色精神。
石家花园背山面水,坐西向东,又叫石家大院,是石评梅女士的祖籍故里。石评梅,乳名心珠,学名汝璧。因爱慕梅花之俏丽坚贞,自取笔名石评梅。是我国新文化运动先驱,著名作家,诗人,民国四大才女之一。石评梅自幼便得家学滋养,有深厚的文学功底。石评梅是中国近现代女作家中生命最短促的一位。在《语丝》、《晨报副刊》、《文学旬刊》、《文学》,以及她与陆晶清参与编辑的《妇女周刊》、《蔷薇周刊》等报刊上发表散文、诗歌、小说和剧本。她与高君宇是20世纪20年代著名的作家和革命活动家,他们用生命谱成了一曲震撼人心的爱情悲剧。在她去世后,其作品曾由庐隐、陆晶清等友人编辑成《涛语》、《偶然草》两个集子。
下午三点,实践队员从石家花园的正门进入,推开一扇痕迹斑驳的木门,开启了石家花园近270年的历史。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石室,石墙坚固牢靠,没有一丝缝隙。实践队员向屏幕前的孩子们提问石室的作用,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连麦回答,好不热闹。进入小花园的内部,有一座百年洗砚池,据说,一代才女石评梅每次回到小河时,都会在这里练字、学画、吟诗、读书。“洗砚池”三字用中正平和的隶书雕刻,衬托出石家浓厚的书香气息。
小花园建有书房、绣楼、颐年堂,又有小桥流水、假山鱼池、凉亭、游廊,还意味深长地在入口处门楣上镶有石刻“别有人”三字。虽然只是简单三个字,孩子们还是猜不出其中的真正意义,实践队员告诉大家“别”是“别墅”,“有”是“拥有”,在《礼记·大学》中有“有德此有人”的说法,是说有德行的人才是真正的人,所以此处专供读书,修身、养性。听了实践队员的讲解,孩子们都恍然大悟,原来简单的三个字中蕴含着这么丰富的文化知识啊!
穿过假山的密道,眼前的景象让人豁然开朗,站在高点,向下俯瞰,便可欣赏整个三元堂的轮廓,颇有北京四合院的味道。顺着石阶下来,庭院内部是标准的“天井在中,四周合围”格局,以窑洞为主要建筑,有着冬暖夏凉的特点,左右厢房呈对称状。当实践队员问到孩子们有没有住过窑洞的经历,从未见过窑洞的孩子们纷纷表达了以后要去窑洞一探究竟的愿望。
孩子们跟着实践队员的镜头将屋子“逛”了个遍后,又对院子里门楼上的图案、墙上的雕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些精美的“三雕”作品,见于门楣、挂落、雀替、门柱石、柱础石、影壁、窗棂、隔扇及前檐饰品上,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实践队员介绍道:“据不完全统计,木、石、雕总计八百余件。这些作品构图设计寓意深刻,造型设计栩栩如生,雕刻技艺巧夺天工,既反映了院主人对子孙的良好祝愿和热切期盼,又充分展示了我中华民族民俗文化的深厚底蕴”。
跟着实践队员的脚步,我们来到了最后一站含清堂——石评梅纪念馆。一行行文字,一幅幅图片,再现了石评梅参加反帝反军阀活动、从事女权运动、文学创作、教育教学活动短暂而光辉的一生。评梅女士在恩师李大钊的影响下,参加了新文化运动,用笔为刀,创作了许多抨击帝国主义的作品,充满着女性奋力挣扎和不断追求真理的执着精神。展览馆中,我们聆听石评梅与家人、故乡、友人那娓娓动听的故事,再次为评梅高尚的人格和那颗善良的心而动容。收获满满的孩子们在屏幕前敲打着自己的学习成果与参观心得,带着先辈寄托的美好祝愿,结束了此次学习之旅。
革命先驱石评梅一生短短26载,但却留下了值得歌颂永久的事迹和作品。她是女儿身,但依旧用自己的方式在为革命事业努力奋斗着。一代才情女杰,历史感怀着你,岁月铭记着你。
风华正茂乃少年,革命精神永相传。此次红色寻访,不仅拓宽了孩子们的眼界,也提升了孩子们思想的高度。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不仅要学习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珍惜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更要坚定爱党爱国的理想信念,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9884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