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学子三下乡:垃圾管理责任重,社情乡情感悟多
2020年7月,安徽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暑期社会实践环境保卫者队开展 “大数据时代下废物利用信息交流平台建设”的暑期实践活动。
作为暑期社会实践信息组的成员,我们进行了线上线下的垃圾管理现状信息的收集整理。线上通过浏览本地也就是安徽省宿州市住建委的微博、公众号等官方平台收集相关信息,线下分别在社区和乡村进行走访调研,了解民众对垃圾管理和废物利用的认识和态度。
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一直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问题,我国废物利用率持续走低,形势不容乐观。自2019年上海颁布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后,我国掀起了一股垃圾分类的热潮。然而像类似我的家乡宿州这种中小型城市,垃圾分类还仅仅停留在口头上。
在此次社会实践的走访调查中,我看到乡村的垃圾管理问题较严重。垃圾桶之间的距离较远,且乱丢乱放的情况很多,耕地附近也可以发现一定数量的塑料袋和塑料瓶。稍微留心注意一下,真是有些触目惊心。村民们其实并没有刻意丢垃圾,但现象确实存在。而城市社区中的情况相较于乡村要好得多。区环卫处与社区的联合管理,垃圾桶数量很多,居民意识也相对较高,我明显能感觉到周围邻居的环保意识很强。图为农村部分垃圾管理现状(刘佳琪 供图)
但垃圾分类在我们当地仍然只停留在电视上,新闻里,在我们当地并没有广泛实施,只有极个别小区有垃圾分类的宣传和倡议。因而居民们或许具有分类意识,却苦于没有相应的条例与基础设施,垃圾分类的知识也掌握不明晰,以至于垃圾分类的真正实行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经历此次暑期实践后,我通过浏览信息与实地走访交流,更切身地了解到家乡的垃圾管理现状。眼中看到的总要比网络上体现出来的震撼地多得多,我们从小就接受垃圾分类的知识熏陶,因而将其视为自己的分内之事。但是每个人的知识水平,生长环境都有所不同,难免环保意识薄弱。尤其是老年人,对垃圾管理觉得自己随意丢掉的不过是一片垃圾,但也就仅仅这一片垃圾就会在自然界存有几百年之久而不能得到降解,从而污染土地,造成难以修复的危害。而苦难深重的2020年,我们已然受到了自然的严重警告,敬畏自然,保护环境是我们的义务。图为志愿者在做调研(刘佳琪 供图)
对于像宿州这种中小型城市,既不具有一二线城市的经济水平,也没雄厚的基础设施作为支撑。垃圾管理只能算是合理,并不能说是科学。我们一直在倡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在环境保护面前我们谁都不能也不可能置之度外。
建设美丽中国,首先要敬畏自然,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回馈自然的爱护。我们既然意识到了这些问题,就应该切实行动起来,宣传垃圾管理知识,提高身边人的环保意识。从前总觉得垃圾影响环境只发生在少数地区,此次经过实地走访后,我才突然发现我们的生活环境已然刻不容缓。
我们时时仰望星空,但不能忘记脚踏实地。留心观察生活中的一切,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心境就会带来不同的体验。正如一句谚语“站在岸上永远学不会游泳”,实地调研观察过后才知道生活最最真实的样子。我们有时候会被书中的理想世界所迷惑,认为万物美好,生活明媚,可生活不是想来的,而是留存在眼睛里的。我们要多多深入生活,终会获得不一样的思考和感悟。(文/刘佳琪)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9941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