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斗长路,赤子航心——“飞豹”总师陈一坚院士采访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航空院所的奋斗史也是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缩影。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立足建党百年关键节点,我们拜访航空领域的前辈先驱,一同聆听奋斗者的奉献华章。
7月23日下午,翼缕碧空暑假实践队有幸代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采访“中国飞豹之父”陈一坚院士。
与陈老合影▲
视频链接https://v.qq.com/x/page/j31319cef89.html
在“经典飞机设计实例解析”课堂上,航院学子们学习到了“飞豹”总师陈一坚院士的故事。“经典飞机设计实例解析”是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开设的一门专门介绍航空史上经典机型的技术特点以及研制历程的课程。
2020年设计实例课程中介绍的国产机型▲
陈一坚院士简介
陈一坚,1930年6月21日出生于福建福州,飞机设计师,“飞豹”歼击轰炸机总设计师,飞机设计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委顾问。
1949年陈一坚进入厦门大学航空系,1952年从清华大学航空系毕业后被分配到哈尔滨飞机制造厂;1956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61年前往国防部第六研究院601所机身室工作,担任主任;1964年调到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1980年被航空工业部任命为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副所长兼总设计师;1982年被国防科工委任命为“飞豹”(歼轰7)飞机型号总设计师;1986年担任航空航天工业部飞机设计顾问;1989年担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兼职教授;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0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1年担任西北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05年4月,西安交通大学航天航空学院成立,陈一坚担任荣誉院长。
陈一坚院士▲
图源:百度百科
陈老的九十载岁月中绝大部分都与飞机为伴,和共和国航空事业共同成长。从作为年轻的中国第一代航空人在122厂参与飞机的维修工作,到加入沈阳第一飞机设计室参与歼教一的设计制造,再到后来在603所(又称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是现今“一飞院”的前身)作为总设计师带领团队研发飞豹战机,陈老的九十年人生旅程就是共和国航空事业发展的脉络。在这次暑假实践中,翼缕碧空实践队拜访了陈院士,以后辈航空人的身份对老前辈进行近距离采访,了解院所文化、航空文化,从中感悟航空报国精神。
翼缕碧空暑假实践队赠送给陈一坚院士的手绘“飞豹”▲
陈老和北航的情缘
在采访中,陈老提到了与北航的故事。1952年6月12日,开始正式筹备北京航空学院,由于没有校舍,所以一部分筹备组成员和已经入学的学生住在清华大学。
那时陈老还在清华航空系学习。据陈老回忆说,“我在清华住的宿舍楼前就是一个小棚子,里边就是你们北航的学生,从窗子可以看到棚子里的人进进出出,这就是你们的前辈们,再接着我就毕业去了哈尔滨”。说起我们的学长学姐们,陈老就像在说自己的小师弟小师妹,语气中满是亲切。这份早已注定了的情缘在经历了37年的酝酿后终于开花结果,1989年1月,北航诚邀陈老担任北航兼职教授,陈老欣然应允。
这是一段航空人惺惺相惜的故事,这是一段航空人砥砺前行的岁月。
陈一坚院士《飞机总体设计》上签名▲
风浪几处设国防
1930年陈老在福建出生,少时抗战爆发,漫天轰鸣的日军轰炸机是他对飞机的最初记忆。从那时起,“我们为什么没有飞机”这个疑问一直埋在陈老心里。也是在同一时期,陈老也对飞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49年全国解放,陈老报考大学的三个志愿全是航空,“如果不进也要换个大学,再考航空”。1952年,陈老从清华大学毕业,如愿走上了航空报国的道路。
问及航空之路的初心,陈老的解释很简单——好奇,少年对于“飞机为什么会飞”的好奇。当然,“好奇”二字并不能完全代表陈老选择航空的原由。在陈老的讲述中,我们始终能体会到那个特殊时代的复杂感情。陈老回忆录中开篇即是一首原创词《江城子》
《江城子》
陈一坚
千里南疆雾茫茫,故国土,自难忘。
狂涛骇浪,几处设国防。
狼烟四起曾相识,泪如倾,气填膺。
冬去春来十余载,图万卷,鬓如霜。
苦辣酸甜,徒手卷平冈。
晚昏犹蒙顽童志,报华夏,慰我祖。
尽管陈老一直将彼时的自己描述为一个对航空世界充满好奇的懵懂无知少年,但是平淡的话语背后隐藏的不仅是一个少年对航空事业朴实纯粹的热爱,更是对这片土地以及生活在其上的人民的满满热忱。
清华学子在清华航空馆飞机前,左三为陈一坚▲
图源:中国航空报社、军工文化
艰险徒手卷平冈
“授人以鱼而非授人以渔”,这是陈老回忆和苏联专家共事往事所表达的深刻感受,曾亲历那段岁月的老人向我们讲述了这段苏联援助156项目背后的故事。
“那时就是国家为了搞航空,从第一天开始就请了一批一批的苏联专家到厂里边主要的几个部门,设计啊、制造啊,主要的车间都安排一个苏联的专家。”陈老对我们说,直到他后来回忆起这段历史,才意识到当时的“援助”更多的只是教给中国如何修理飞机、制造飞机。“后来我们才知道,这个制造是最基础的,在这个制造前边,还有设计,设计前边还有预研,预研前边还有学科研究。一个一个层次多着嘞,后来才知道有这么个过程。” 50年代末开始中苏关系恶化,1960年7月16日苏联政府正式照会中国外交部,限期召回全部在华工作的苏联专家。陈老至今都能记得自己送别苏联专家的情景:在上级指示下,在深夜把苏联老师送上回国的火车,挥一挥手便是告别。
同学们向陈一坚院士提出问题▲
提起自己的前半生,陈老总是说起共和国诞生初期的那段艰难困苦、一穷二白的奋斗岁月。“我们国家的发展是很快的,那时候国家的压力很大,我们的人又少。”那时候的新中国百废待兴,基础工业尚且几近于无,更遑论航空工业,只有几个勉强可以称作小作坊的飞机修理厂和几十个航空系毕业的大学生。刚毕业的陈老作为第一批专业人才来到哈尔滨122厂(如今哈飞的前身),投身于航空事业。这一段时期的我国航空工业,正值萌芽时期的重要转折——从修理走向仿制。这是共和国领导人们的高瞻远瞩,但也是我国航空工业草创时期受制于人的无奈写照。
歼教1前的合影,陆孝彭、叶正大、徐舜寿、王汇青、程不时、顾诵芬、汪子兴▲
图源:中国航空报社、军工文化
冬去春来十余载
——从制造到设计的逆向无奈发展
我国有了修理、制造飞机的能力,却不能自行设计飞机。值此之际,老一辈领导人高瞻远瞩,在1955年底决定发展中国的航空工业,走自行设计制造的道路。这样的航空发展顺序与正常的设计顺序相反。“从制造走向仿制,从仿制走向自行制造,从自行制造走向自行设计。我们国家航空事业是倒着程序走过来的!”陈老这样回忆道。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上个世纪50年代后期,陈老在哈飞的122厂任职,作为国内大厂的122厂仅有大学生30人不到,有经验的技术员寥寥无几,学过航空的人更是凤毛麟角。陈老的回忆里:“刚开始没有人,工人就是敲敲打打出来的,学生们搞设计的七八十来个。”“设计科人很少,可数的大学毕业生也就十个左右,而且真正学航空的也就一两个。”随着国家的重视以及先驱者的努力,相关技术人员逐渐增加到了歼教一时的108人(陈老笑称的“一百单八将”),再到后来分出的几大飞机设计制造院所。陈老这样说:“前面都是搞修理,搞仿制,从这慢慢走到自行设计了。”
同学们认真聆听陈院士的讲述▲
从新中国第一个飞机设计室到一飞院,陈院士走过的从修理到研发的路,也就是我们的航空事业走过的从被援助到独立自主的路。当我们问起国内各院所的精神文化之异同时,陈老这样回答:“国内各院所本质上是没有什么差异的,如果要说有,仅仅就是地域和管理方式上的差异。大家都是为国家服务,一起研究飞机,没什么差别,飞机成功飞起来,大家都很开心。”我国所有航空院所文化的本质,都是一脉相承的,就是对于航空事业的热爱、对国家发展的热忱。“
为报华夏慰我祖
——对新一代航空人的期望
采访的最后,我们向陈老问起对新一代航空学子的期待。陈老的谦逊让人折服,他半开玩笑般地说道:“这个大题目有点难答啊,因为我本来就不是个领导人物,我脑子里想的东西比较少,我本来是干活出身的,就好像现在工厂里面的工人一样的,就是设计人员,那也还是干活的。其实航空人才的要求,你们北航的课程已经都概括了。”
作为前辈和领路人,陈老表达了对我们殷切的希望:要为未来的科研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像我们这些搞设计的就要把构思变成图纸,图纸由他们变成实物。对搞设计的同志来说,科学技术的基础还是最重要的,说穿了数理化还是最基础的东西。”万丈高楼平地起,唯有坚实的基础才能让我们更加自如地解决飞机设计时面临的实际问题,这是一位老前辈对我们的言传身教,也是最朴实的关怀和期待。
陈老殷殷嘱托▲
与此同时,陈老也在用他在各院所工作数十年的经验来激励我们,要学习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院所文化,秉承着航空报国的精神,努力打好基础,不畏困难,积极探索,为中国的航空事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矢志成为新时代的红色工程师。
同学们与陈老的合影▲
拜访完陈老后,我们前往瞻仰陈老的恩师、著名飞机设计师徐舜寿先生的铜像。带着陈老的谆谆教诲,伴着内心的景仰之情,在一飞院工作人员带领下,我们进入一飞院大楼去瞻仰徐舜寿老先生的铜像。青松翠柏,绿叶掩映下的徐老雕塑静静地注视着正前方,似乎在诉说着那一段奋斗的激情岁月,又好似期望着再一次看到飞机的首飞成功。
徐舜寿先生雕像▲
在徐老的雕像前,我们代表广大北航学子,代表年轻一代所有航空专业学子,向这位共和国第一代航空人郑重地献上花束,并且虔诚地三鞠躬以示追念。在一片青葱之间,是一个航空事业的春天。
18级航空学院王泽渊为铜像献上鲜花▲
与徐舜寿先生铜像合影▲
线上学习交流会
采访结束后,实践队全员参与,通过线上连线的方式,开展采访陈一坚院士分享学习会,传递与学习陈老的精神与寄语。
学习会一开始,队长范安淇为我们简略介绍了飞豹的研制历程以及以及一飞院的飞豹精神和大运精神。之后,结合采访录像与采访记录,参与采访的王泽渊向实践队全体同学介绍了采访过程与内容,并分享了自己通过采访陈老过程中的收获与感悟。接下来我们观看了陈一坚院士纪录片,更加全面地理解陈院士的生平。
学习分享结束后,同学们感慨良多,积极分享自己的感悟与收获。感想或长或短,但都透露出对陈老的敬佩与以陈老为榜样航空报国的志向与抱负。
线上交流会
01 ·宋振源
陈老为航空奉献九十载,不忘初心与使命,在国家危亡时立志航空,在技术瓶颈时攻坚克难,陈老从艰苦年代走过,但航空报国初心不变,我们也更应坚定航空报国的初心,以陈老为榜样,为国家航空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02 ·向思静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陈院士九十载航空追梦,站在技术攻关的第一线,从修理到研制走出中国设计的研发之路。我们处在一个和平而繁荣的时代,很多我们生活中习以为常的条件设施在当时却是难以想象的。我们珍惜现在的时光,不只是要珍惜我们青春年华,更是要珍惜数十载前辈们的奋斗成果和智慧结晶。
03 ·黄子健
从北京千里来到阎良,慕先生之光风霁月,仰前辈之长风万里。荣幸之至,可以亲耳聆听陈一坚总师人生经历和真挚教诲。陈老朴质幽默的话语,映照出那个火红年代走来的人独有的乐观、坚定和一心为国的精神。作为晚辈,永远敬仰那一代伟大的红色工程师。
我们走近陈一坚院士,领略数十载科研求新求变,寸力寸心终汇成江洋奔流的灼灼星河。从新中国第一个飞机设计室再到一飞院,是无数奋斗者的足迹的集合,我们将以前辈为楷模,再续星斗华章!
致谢:衷心感谢陈一坚院士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接受我们的采访;感谢陈院士家人对同学们的理解与支持;感谢航空工业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王文萍主任、陈芬秘书、航空学院“经典飞机设计实例解析”课负责人刘虎教授等为此次社会实践提供的无私帮助!
注:推送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Gp9XymH2m6ulWlMxy_qfIw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0036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