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通讯员梁梦晓)地球连成一个村的时代,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接触到手机、迷上了游戏、贪上了追剧。一些负面的“帽子”被扣到青年人的头上,可现实中的大多数国民青年则是:灾难来临时、人民需要时,他们的身影总会冲在最前方,他们的脚步总会走得更快些。而为了更好地追随有志青年们的步伐,8月8日,安徽师范大学“携手共进”防汛调研团队采访到了一位冲在防汛志愿工作一线的青年:熊飞。当八月的汛期与夏日的燥热碰撞,看熊飞如何展示属于青年人的担当与无畏!
曾为子弟兵,愿继奉献情
熊飞,一名来自于安徽省宣城市的大一学子,在防汛工作中征得家人同意的前提条件下,自愿报名前往宣城区水阳杨泗社区进行志愿服务。当被问到是怎么想到去做防汛志愿服务的时候,熊飞与队员们分享到:“记得那次汶川大地震,我在电视上看到印象最深的一个镜头就是:三个军人在废墟中寻找可能活着的人,他们的手上都是血但就是不放弃,当时就觉得我这辈子一定要当次兵,为国家和人民做点贡献。我是大一下学期去参军入伍的,那个时候也去周边村子帮过忙,现在退伍回来了,正好赶上家乡宣城遭遇洪灾,所以我立刻去报名志愿服务了,幸好之前当过兵,人家这才让我去。”当说到因为有参军经历才得以去抗洪一线时,熊飞眼里的光芒与骄傲向周围散发。采访不过十分钟,记者和队员们就都看到了熊飞坚毅的目光,感受到了穿屏幕而来令人肃然起敬的气质。队员们在聊天室里议论纷纷。
调研团队成员们在线上会议室观看记者采访。通讯员梁梦晓少年壮志赴前线,不畏危险与艰苦
“那据我们所知志愿服务本身就比较累,防洪志愿肯定更累,请问您有想放弃的时候吗?”记者听了熊文的回答之后忍不住追问道。“说出来不怕你们说我,我真没有想放弃的时候!”熊飞说完后露出了灿烂的笑容。队员们也被熊文的笑容所感染,“但是条件挺艰苦的,我们去那的前几天都是睡在地上的,带的薄被子就随便放地上一放,洗澡一开始也没有热水,还是后来乡亲们送来棉被,政府批下来热水器,但也是几个人共用一个。不仅如此,我们每天巡埂就看着那个警戒线,时而往上,时而降低,在埂上一不小心就可能掉下去。”,不仅如此,熊文在采访结束后告诉记者:堤坝出现裂缝时,志愿者们需要立刻填补上去,巡埂的时候有个类似于集装箱的休息站,一天的吃喝拉撒都会在里面,水下巡埂需要掏掉随时塌陷的淤泥。一番话语过去,看着熊飞同志云淡风轻地描绘着艰苦和危险的场面,队员们一片沉默,但几秒钟过后,透过麦克风传来的掌声不断激荡着队员们的心。“我真的没想到条件艰苦到如此地步,但对熊飞同志更加佩服了!”队员沈昕在采访后说道。
放飞心愿,青年也可担大任
几个问题的背后是熊飞同志志愿生活的高度浓缩。而当采访来到最后,记者问道:“听君一席话,可观当代青年必有可为,那么您可谓青年一代的榜样了,请问您有什么话送给当代青年吗?”熊飞的故事经历让记者忍不住加了一个问题。“其实我并不觉得我做了什么,我只是觉得我应该这样去做,这样的我正是希望中的我,那送给青年的话嘛,我就改编网络上的一句话:少年拥有的不应该只是诗和远方,还应有家国天下的情怀和奉献自我的精神。”熊文的回答又一次让队员们露出佩服的表情,甚至队员汤帅臣表示:本来去参军还有点犹豫,但听了熊飞同学的讲话,坚定了我去参军的心。熊飞还告诉记者:“以后的我还想继续从事着服务人民的工作,无论是志愿工作还是别的工作,我希望为国家做贡献的我一直在路上。”采访结束,队员们和熊文却都没离开会议室,本来有点严肃的气氛被队长齐博涵与熊文的随意聊天带向了一片欢乐的画面,队员们也你一言我一语地问出自己的问题,画面一片和谐。
通过此次采访,队员们了解到了防汛志愿服务背后的不易故事,也对安徽省汛情有了更清晰的认知。而此次熊文同志的志愿服务,于调研团队成员们而言,是内心被深深震撼的一次成长经历;于熊飞而言,是青春里最浓墨重彩的一笔;于祖国而言,是看到了青年人的使命感和美好的未来。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0079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