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高校特色建筑蕴含红色文化背景调查之湘潭大学——“杏韵芳华”三下乡团队调研主题
湘潭大学的校门——三道拱门
在弘扬红色文化方面。湘潭大学有两个得天独厚的优势:一个是它拥有红色基因;另一个是它所处的湘潭市是一片红色的土地,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和厚重。
红色基因“是指一种具有高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意志品质、精神风貌等等独特遗传密码的优秀基因。”换言之,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在形成、发展和壮大过程中,逐渐淬炼和呈现出来的独有本质和气质,包括信仰坚定、忠诚爱国、敢于拼搏、勇于担当、诚于奉献、艰苦奋斗和自强不息等等。红色基因是相对“隐性”的存在,湘潭大学对红色基因的传承,主要通过相对“显性”的红色文化与科研、教学活动的有机结合来实现的。其最终效果便是培养出传承了红色基因的有德之才。
湘潭大学是一所具有深厚红色基因的大学。湘潭市是毛泽东主席的故乡,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毛泽东思思的最初发源地,孕育了共和国领袖毛泽东,以及彭德怀、陈赓、谭政、罗亦农等一大批无产阶级革命家。湘潭市所辖的韶山市为“伟人故里,红色圣地”,更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重点红色旅游区。四大革命纪念地之一。1952年,毛泽东主席在会见私塾老师毛禹居先生时,表达了在家乡办大学的心愿。1958年,根据毛泽东的心愿,湘潭人民创办了湘潭大学。同年9月10日,毛主席亲笔题写校名,并亲切嘱托“一定要把湘潭大学办好”。1959年,学校因故停办。1974年3月,邓小平、李先念、华国锋等中央领导亲自签发国务院【1974】23号文件,明确指示恢复湘潭大学。复校后的湘潭大学由国家和地方共同办学,定位为文、理、工科综合性大学,经费由国家计委单列。1974年10月,毛主席最后一次回湖南时,再次指示要把湘潭大学“恢复起来,再办起来”。1975年 10月12日,《湖南日报》头版头条刊发《在毛主席党中央亲切关怀下湖源大学胜利开学》,并配发社论《一定要把湘潭大学办好》;1976年7月25日,《人民日报》刊发社论《毛主席光辉教育思想的胜利》。1978 年国务院发文确定湘潭大学为首批16所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之一。可以说,自创办之初,湘潭大学就是一所被赋予了特殊意义的大学。这些特殊的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仅没有消失和弱化,反面不断获得延续、确证和强化。这正是湘潭大学可以传承红色基因的前提.也是应该传承红色基因的根源。因此,牢记伟人瞩托,传承红色基因,也成为一代代湘大人天然的信念和使命。
湘潭大学的校门——三道拱门,建立于上世纪80年代初,是学校的标志性建筑。 三道拱门的内涵:
1、它代表湘潭大学是文、理、工综合性大学,兆示着学校文、理、工多学科交叉发展的无限潜能;
2、它蕴涵“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传统哲学思想,隐含着学术自由、平等博爱、追求无极的理性思辨,彰显著知行合一、德才兼备、情理互融的育人理念;
3、整体看三道拱门像汉字“山”,象征着不断进取、勇登高峰。
4、单看每一道拱门像汉字“人”,三道拱门代表三人成众、众志成城。
5、每一道直达云际的拱门,宛如开启知识殿堂的钥匙。同时拱门顶端开启,意味着在探求未知领域的过程中学习、研究永无止境。
湘潭大学校门三道拱门的整体设计,融合了传统建筑风格和现代审美气息,既有着道生一而三生万物的生生不息的哲学意蕴,隐含着学术自由、平等博爱、追求无限的理性思辩,也是湘潭大学作为文、理、工综合性大学的身份标识,彰显着学校在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上强调知行合一、德才兼备、情理互融的基本理念。
(文/李妍)
(图/网络)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0080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