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了解和传播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全国各地的人们都能感受到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近日,洛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暑期社会实践河南地区非遗调研队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对韩店唢呐的传承人褚金德进行了一次采访,让我们详细的了解了韩店唢呐的传承与发展的情况。
首先调研队员让褚老师做一个韩店唢呐的介绍,褚老师说:“这个其实也没有什么好介绍的,唢呐它的主要特点就是音色雄壮,音量大,管身木制,呈圆锥形,上端装有带哨子的铜管,下端套着一个铜制的喇叭口(称作碗),所以俗称喇叭。在台湾民间称为鼓吹;在广东是‘八音’乐器中的一种,在河南,山东称作喇叭,有百鸟朝凤,抬花轿等著名曲目。唢呐发音高亢、雄壮,过去多在民间的吹歌会、秧歌会、鼓乐班和地方曲艺、戏曲的伴奏中应用。经过不断发展,丰富了演奏技巧,提高了表现力,已成为一件具有特色的独奏乐器,并用于民族乐队合奏或戏曲、歌舞伴奏。”当调研队员问到他第一次是在什么情况下接触到的唢呐时,褚老师说:“八岁的时候,跟着老师我的老师刘文林学习唢呐,当时家里人也非常不支持,不让我学习,说吹这个没有出息,我跟着老师学习,天天吹,后来跑到河边吹。那时候我就是特别喜欢吹唢呐,所以也不顾父母的反对,偷偷吹。”当调研队员又问到在学习唢呐的艰苦过程中他是如何坚持下来的时,褚老师是这样回答的:“我从小喜欢吹唢呐。当时,家里人认为吹唢呐没出息,不让我吹。于是,我就趁晚上大人都睡了,偷偷跑到红薯窖里吹;早上,又早早起床,跑到村头的河边去吹。冬天天冷,手冻得都肿老高,当时也没有人指点,就是自己瞎琢磨。14岁时,我二哥到县豫剧团工作。近水楼台先得月,我开始开始跟着二哥进行较为系统的乐器学习。1969年,我开始跟着村里吹唢呐最有名的一位我的老师刘老师学习。
吹唢呐必须要吃得了苦,‘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手指肿了又消,才能变得灵活。唢呐吹响容易,但吹好不容易,高低音不好控制。要想吹好唢呐,就要一句一句、一段一段,反复地练习。”
除此之外,调研队员也有问到在传承唢呐的过程中有没有开设一些唢呐兴趣班呢?储老师回答:“当然有啊,咱们开设了专门的唢呐兴趣班,教孩子们吹唢呐,借助星期天,因为星期六星期日孩子们不上学,他们可以有充分的时间学习,所以周六周日他们都会来学习,我们就在这两天给他们上课,教他们吹唢呐,很多孩子还是挺喜欢唢呐的,我们在年龄上也没有什么严格的限制,因为这个唢呐没有要求说一定要达到几岁才能学习,所以小到四五岁就可以开始学习,大一点的年龄的也是可以学习的,我们有专门的教学老师,我们就这样一点一点地教他们,同时我们也希望这些孩子们能认真学习,把这个唢呐更好地进行传播和扩散开来。”除了这些方面,褚老师还表示他们唢呐的收入总体上来看还是比较乐观的,而且那些基础设施什么的也都可以自己购买,各种材料也不是很贵的,所以呢我们这个收入是完全可以支撑起团队的运作的,也就是说我们完全可以实现自给自足,我们不但可以支撑起团队的运作,甚至还可以养家糊口,带动村民致富,因为我们已经进行产业化发展了,整体效益还是很可观的。
除了能够自主收益,储老师还提到政府也是对他们唢呐的发展特别关心,县政府,文化局他们都会经常来慰问,经常到咱们这个基层来进行实地调查询问,问我们是否有什么困难,如果有困难就及时地给他们反映,政府对咱们这个非遗抓的也是特别严的,因为咱们韩店唢呐已经发展为全村的一个特色,可以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这也是一种农民致富的手段,所以上面对咱们非遗也是非常重视的,上面经常指示我们让怎么怎么做,也会问问我们缺不缺桌子椅子,对我们的各方面也是比较重视关心的。
我相信,在韩店唢呐在现有的模式和政府的关心扶持之下一定会传承得更好,发展得更快。传承非遗,我们一直在努力。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0190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