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佛山8月10日电(通讯员 黄诗婷)7月26日,佛山科学技术学院“致远之队”实践团队以“乡情教育”为主题,探寻佛山优秀非遗文化,助力文化遗珠传承。前期考察发现,佛山粤剧历史深深植根于岭南发展之中,并作为岭南地域中极具特色的艺术文化城之一而存在,而随着互联网和大众娱乐产业的遍地开花,粤剧文化慢慢淡出人们的眼线。致远之队的成员们通过调研走访的形式,旨在近距离感受粤剧的魅力,助力文化传承。
图为实践队伍成员在广东粤剧博物馆门前合影。大学生网通讯员黄诗婷 摄
走进广东粤剧博物馆,过了屏风,映入眼帘的便是宽敞明亮,木雕石刻的建筑。但是来此处的人们却是寥寥无几,倒显得有点冷清。队员们询问门口处工作人员关于粤剧,队员们该从哪些方向切入可以更快接触了解。工作人员引导队员们往粤剧配饰,唱调还有粤剧剧本这三大方面考察会比较合适。
图为实践队伍成员在右侧厅研究粤剧表演头饰。大学生网通讯员黄诗婷 摄
走进右侧厅,队员们随即被做工精细,色彩明亮的头饰吸引住了。队员们发现头饰的丰富度在不断提高,且随着时代变化,变得越来越精美和轻巧。而在粤剧服饰造型中,队员们领略了不同服饰的夸张美、形式美及动态美,似乎可以若隐若现感受到即将穿上它,在舞台上演出人物的风采。
队员黄洁莹感慨到:“偌大的头饰,加在演员们头上,一场戏剧下来,很是展示演员们的功力。尤其是夏天,再穿上戏服,对于演员们来说,还很考究定力。所以在头饰上改进是有现实意义的,就像杨凯帆先生便一直致力于戏剧头饰头盔的改良,让戏剧的头饰也在传承和创新。而其他粤剧文化元素的发展,也需要像杨凯帆先生一样的人来推动。”
图为实践队伍成员在左侧厅欣赏粤剧界历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大学生网通讯员黄诗婷 摄
移步后侧厅,队员们了解到粤剧唱腔具有综合性特点,其唱腔曲牌来源也是多元化。它不仅有传承自传统文人、民间和宫廷音乐的唱腔曲牌,而且还会吸收一些传统器乐曲,创作出风格各异、情绪万千、兼容并蓄的表演组合,最后以舞台形式表演出来,给人们听觉和视觉上带来一场盛宴。
走在正厅表演舞台后方,队员们惊奇发现,此处还有“仿清的粤剧戏台”自助声导游二维码,大家纷纷拿出了手机,里面展示了仿清的粤剧戏台,队员们了解到原来精美见称的戏台的搭建也是很讲究的。
工作人员向队伍介绍:行内称乐队或乐师为棚面,而棚面需要熟悉锣鼓点才可以为观众营造气氛。经过发展,早期的棚面原先的十手拓展到更是引入了西乐乐器。粤剧的声音,交错碰撞,于此更是让人产生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感受。
图为实践队伍成员在戏剧砖块长廊感受众多曲目。大学生网通讯员黄诗婷 摄
走在以砖块铸就的长廊上,一块砖块就代表一出戏剧,队员们发出感慨:原来粤剧戏剧已展出如此之多!大家用指尖,轻轻触碰,感受着来自砖块中的粤剧文化气息。
编剧家创作的剧本是戏剧展现灵魂的来源。在展厅中,队员们通过古装粤剧《梦断香销四十年》了解到诗人陆游与表妹唐婉的爱情悲剧,通过《皇陵冤凤》了解一出冤案的产产生和发展,拥有优秀的剧本,便是让观众找到情感共鸣。此外,香港华仁戏剧社更是推出了英语粤剧,像《佳偶兵戎》、《王昭君》,在当时吸引了不少外国人。由此可见,一个优秀的艺术,是不分国家的,粤剧便是如此。
图为队员在鸿胜纪念馆采访楷叔,他为队员们讲述关于武术的文化知识。大学生网通讯员黄诗婷 摄
明初粤剧出现传承至今,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却慢慢被边缘化,这份传承的维系慢慢在变淡让队员们感到无比可惜。而粤剧,最重要的就是讲究演员们的功夫。随后,队员有幸采访了佛山鸿胜纪念馆的楷叔,了解武术的历史和传承。在采访中,楷叔表示学武术贵在坚持用工,师傅领进门,修行还是在个人。而习武之人以武术精神为先,这样才能走的长远。
听完楷叔的一番话,队员们认为粤剧演员们习武之术和表演是不可能分割的,以武术为底蕴,再用他们想表达的方式展现给观众,有一种精神一直支撑他们前行。
通过此次实践活动,队员们受益良多,感触很深。队员们认为对于粤剧面临的困境,应将粤剧中的文化符号进行创新,结合粤剧中的饰品、乐器、剧本、人物等进行全新创作,同时在发展中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使用多元化的手段对粤剧的传承进行创新,如运用VR或AR等技术手段进行推广,促使粤剧文化更加多元化发展,更上一层楼。
此外,在接下来的乡情教育中,队伍会将粤剧文化分享给义教的学生们,向他们普及粤剧文化,同时剪辑我们此程的视频,发布在网络上和大家分享粤剧之声,助力粤剧文化蓬勃发展!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0202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