荥阳柿霜糖——鲁迅日记里的神奇存在
——探寻非遗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一到秋天,村子里家门口的柿子树上就挂满了红彤彤的小灯笼一样的柿子,摘下后晾晒成干,就成了市面上一袋一袋的柿饼,可能大家都曾有过疑惑,柿饼外那白白的一层是什么?是防腐剂吗?其实并不是,那是柿饼制作工程中天然形成的糖霜,是可以食用的。
柿霜糖便是用柿子上那一层白霜做出的食物。
在鲁迅日记中曾有过这样的记载:“午后,织芳从河南来,谈了几句,匆匆忙忙地就走了,放下两个包,说这是‘方糖’……打开包来看时,何尝是‘方’的,却是圆圆的小薄片,黄棕色。吃起来又凉又细腻,确是好东西……景宋说这是河南一处什么地方的名产,是用柿霜做成的;性凉,如果嘴角上生些小疮之类,用这一搽,便会好。怪不得有这么细腻,原来是凭了造化的妙手,用柿皮来滤过的。”
柿霜糖,河南荥阳特产。用柿饼外面的一层柿霜加工而成,一般直径约0.5厘米,性凉,食药两用,味道凉甜,治口舌生疮,是解热消暑佳品。据非遗传承人李东发先生说,从东汉末年起便有了制作柿霜糖的传统,因为在气温升高时柿饼会融化、变质,无法运送和长期保存,所以古人便对其加工,做成了柿霜糖,并流传至今。
在2009年年6月,柿霜糖生产技艺被评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更好地了解柿霜糖,我们有幸采访到了荥阳柿霜糖非遗的传承人李东发先生,请他为我们讲述柿霜糖的历史与发展经历。因疫情影响,我们此次使用了线上采访的方式。
李先生道,柿霜糖以前一般都是一家传承,传内不传外,老人口口相传并亲自教授,孩子从小当助手跟着学,若是悟性差,可能十年八年也学不会。当初他的母亲将制作柿霜糖的方法带到他们家,他便跟着母亲一起学习。因家中贫困,所以尽管在买食物都需要粮票的情况下,政府还是补贴并支持他们制作柿饼并售卖。在九十年代之后,市场自由经济发展,各色水果令人眼花缭乱,柿饼仿佛被遗忘在角落。但李东发先生认为传统手艺不失传,立志要将柿霜糖技艺传承发展下去,虽然艰难,但从未放弃。
几十年风风雨雨走过,凭借李东发先生的维持和政府的呼吁宣传,柿霜糖的发展终于走上了平坦大道。在被评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李东发先生还开起了公司,从此柿霜糖的发展、传承又多了一层保障。
李先生坚持传承历史,秉承制作纯天然无添加的好品质,让大家品尝到真正的柿霜糖。柿霜糖是薄薄的圆圆的一小片,含入口后很快就会融化,可以愈合口疮、健脾润肺、清热润燥、缓解咽喉肿痛,许多中医药店也拿柿霜入药。可以说,柿霜糖也有药用价值。
荥阳本身是一座小城,政府号召“建设美丽乡村”后,大家都在为脱贫攻坚做着努力。李先生创办制作柿霜糖的公司后,带动了当地柿子树的种植,村民们开始对外产销柿子及相关产品,在脱贫攻坚的路途上又迈出了一大步。李先生的公司招聘没有很高的学历要求,农民也可以来工作,在农业发展逐渐机械化的今天,他的做法无疑是解决了许多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同时他的公司延长了产业链,将柿子、柿饼再加工,制作出柿子干、柿子糕和柿子醋等更多常温保存不易变质的产品,使得产品附加值提高,也促进带动了附近村子的多个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做出了很大贡献。当地政府也在为柿霜糖的发展提供着支持,并实施了扶持计划。
因这些年物价上涨,制作成本大幅度上升,李先生正在推广柿子树矮化移植,希望能研制出更好采摘的优质品种。因为柿子种植地区限制,工厂可能不能发展到全国各地,但在互联网发展如此迅速的今天,李先生也紧跟潮流,开了淘宝店、微店“好柿成霜”,并在网上宣传他们的荥阳特产柿霜糖。他在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同时,时刻不忘将非遗工作与乡村振兴工作紧密结合在一起,着力发挥非遗在推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用非遗文化、非遗产业带动村民脱贫致富。而在这个过程中,非遗项目本身也获得了更持久的活力,实现了非遗发展与乡村振兴双赢。
鲁迅先生在回忆小时品尝过的美食时,曾说:“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存留。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
柿子、柿饼和柿霜糖曾是多少代人的回忆和情怀,或许入口都是在平淡不过的味道,但却永远令人难忘。它们是忘不掉的乡愁,品不尽的美味。在振兴非遗与乡村建设的今天,柿霜糖技艺的也必将久久地传承与发展下去。
文字作者:程聪雪
图片作者:李东发先生及公司
实践团队:洛阳师范学院暑期实践队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0238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