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6日,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美丽乡村行——乡村振兴即墨调研团”成员来到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女儿村,以当地姜产业发展为例调查农村产业转型的实践,聚焦乡村发展新成就,探究创新发展新思路,为新农村建设如何抓住当地特色,形成配套产业,强化农资合作提供现实经验。
女儿村水源足、沙壤土,非常适合种植瓜果蔬菜。30多年来,村民不种一棵庄稼,全部都是瓜菜当家。全村400户,家家种姜;1200亩土地,每年至少种植700亩大姜,剩余土地种植其他瓜果蔬菜,是名副其实的种姜专业村。
(队员与当地村民交流)
队员与当地村民交流得知,当地大多种植绵姜,一年一收,霜降左右收获。收姜时,流行“估地”方式。买家、姜农相约地头,目测长势预估产量,根据市场行情,给姜农报价,双方商定后当即付钱,买方雇人挖姜运走。
姜一般在霜降前后收获,但冬季温度低时就会冻坏变质,需要挖地窖保鲜。作为江北第一姜窖,女儿村的姜窖保存的姜,颜色正,损耗低,出成率高,年后市场也收到更高的欢迎。姜窖需要有独立的通风口,温度、湿度适宜,女儿村姜窖长100米,宽30米,共有98个姜窖储存室,混凝土专制,每个储存室均采用原始沙储存,保证温度在13-16℃之间,墙面采用防火材料,进一步增强安全性,为姜的保存提供良好的条件。据了解,整个姜窖最多能储存两万斤。
(队员调研洗姜场运营情况)
从姜窖走出,队员们又来到女儿村洗姜厂。据负责人介绍,洗姜时采用高压细水柱翻滚冲洗,一池约能洗一千斤,每年霜降之后全村的姜都会送到这里来清洗。因为送来洗姜的都是当地村民,所以洗姜场为了最大程度的惠及百姓洗一斤姜只收一毛钱。洗姜是整个姜产业的第一步加工流程,仅仅是将带有泥土的新鲜生姜进行清洗,没有提高太大附加值,优势在于操作快,流量大。
为延伸姜产业链,提高姜农效益,女儿村成立春华秋实蔬菜合作社,全村集体开垦沙地种植葱姜蒜等农副产品,其中女儿村出产的大姜因个大结实在生姜市场开辟了一条畅销路。为进一步开发生姜产业,让“第一产业”带动“第二产业”发展,女儿村生态园食品厂又创立自己的品牌,制作女儿村牌姜糖片、姜粉,在朋友圈里挂起了一股新的养生热潮。
(女儿村党支部书记为队员介绍姜糖生产流程)
队员跟随女儿村党支部书记来到姜粉和姜糖生产车间,学习调研农村产业发展情况。据悉,生姜加工首先挑选本地上好绵姜,冲洗结束加工完成,再委托专门食品厂打粉包装。姜糖加工一般分为切片、煮片、糖腌、炒制四道工序,一般需要三到四天才能完成。新生姜收回来后,工作人员一个一个挑选,保证个大肉厚,一般十斤新鲜出不到一斤姜糖片。
(队员参观生姜加工消毒间)
生姜加工有专门的生产车间,工作人员进入操作区前首先穿戴工作服,去消毒间消毒,佩戴手套。每一道工序有一间加工房间,在全自动流水加工线的基础上,人工对瑕疵品进行挑拣,保证姜粉的品质。
(女儿村生态小院)
除了姜产业,女儿村还大力发展生态旅游。随处可见的小木屋、蔬果造型的小屋和蔬菜大棚让人眼前一亮,其中小木屋和蔬菜大棚的生态小院格外引人注目。女儿村提供特色民俗,只要花一点租金就可享受到田园生活,吸引了大批老年人前来居住。
通过对女儿村的调研,在学习记录、采访调查、亲身体验中,队员们进一步了解了女儿村特色姜产业的发展之路。美丽乡村行,延伸农村发展产业链,生态旅游相融合,女儿村充分挖掘自然人文资源,坚持绿色发展,走向乡村致富路。
(队员在女儿村姜窖前合影留念)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0306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