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基村文物古迹的留存程度
——岭南师范学院桂城多彩乡村实践组
在充分阅读广东省各部门联合下发的《附件1:<关于举办2020年多彩乡村主题教育社会实践通知>(粤志办〔2020〕10号)》及我院有关本次“三下乡”的通知后,我们立即联系本校其他成员搭建小组,并确定本次三下乡主题为“调查茶基村文物古迹的保留程度与现代意义”。
作为本次三下乡的起步阶段,且处在国际疫情还未平的当下,我们并没有急于开展实地考察
”,而是进行了一番讨论与斟酌。最终,我们决定以“线上收集资料“加”线下考察“这一双管齐下的方式进行我们本次三下乡的考察。
适当的梳理与讨论后,我们将以如下几个方面进行资料收集。
1.茶基村文物与古建筑的代表及其简介(包括特点、诞生和传承过程以及历史和现实意义)。
2.茶基村发展过程(包括经济、政治文与文化,最好结合文物与古建筑的诞生原因)。
3.茶基村村落规划的发展(为我们解读古建筑提供背景)。
4.茶基村历史上杰出的艺术家、书法家、建筑家的生平经历。
5.茶基村现存文物与古建筑的完好程度与数量。
6.平茶基村的地理环境与各时代下的周边影响力。
其中,笔者负责的是第1点,即“茶基村文物与古建筑的代表及其简介(包括特点、诞生和传承过程以及历史和现实意义)“。
经过一天的查阅,我们收集了相当一部分材料并进行汇总,简要如下:
茶基村是叠滘二十四坊(村)自然村落中的一条,开村历史可追溯到六百年前的明成祖永乐年间。明永乐十二年(1414年),在华平的何氏分支迁徙至此,在这里开村落户,垦荒种植,繁衍生息,成为这片土地最早的开拓者。珠三角水乡多是水田蕉林,桑基鱼塘,这里的田基却多栽茶树,因此得名茶基坊(村)。
前言
每日清晨鸟语花香萦绕着村落,村民日出而作,上集市,喝早茶、晨运、赶去上班······各种身影出现在村头,着种“绿树两旁闲逸坐,清溪一水荡舟游”的景象,就这样延续了几百年。
茶基村是叠滘二十四坊(村)自然村落中的一条,开村历史可追溯到六百年前的明成祖永乐年间。在“何氏宗祠”内有一副楹联:“顺祖分支至叠滘,华平原是旧家乡。”
北宋末年以来,因避天灾人祸,中原各姓氏大量南迁至南雄珠玑巷。为寻找新的生活栖息地,他们又从珠玑巷继续南迁,散落到珠三角等地区。明永乐十二年(1414年),在华平的何氏分支迁徙至此,在这里开村落户,垦荒种植,繁衍生息,成为这片土地最早的开拓者。珠三角水乡多是水田蕉林,桑基鱼塘,这里的田基却多栽茶树,因此得名茶基坊(村)。
《南海市桂城街道志》有一段清乾隆年间叠滘水乡的描写:去会城南三十里,乡曰叠滘,萦绕纷流,吾尝舟过其前,望蔚然而森秀者,乡之树木也。蔼然而薰蒸,岿然而磅礴者,多之晓烟暮霞与形胜也;渊然以浑泓而清者,乡之河汇极蓄也……
概述
茶基村自建村以来有逾600元的历史,现村内古村面貌仍存,保留了何氏宗祠、成庄何公祠、成刚何公祠、俊宇何公祠、三圣宫、华陀古庙等坛庙祠堂,居仁巷、华尔街、水楼巷等古巷道以及三间两廊布局的古民居一批。
隆年间的华佗古庙,建于1919的俊宇何公祠,建于1909年的成刚何公祠以及庐江家塾。
此外,还保留有居仁巷、华尔巷和迎禧巷等几十条古巷道,这些古巷笔直,段段相扣。
代表建筑
始建于清初,同治四年(1865)重建,1998年重修。坐北向南。三间二进,总面阔12米,总进深23.3米,面积279.6平方米。 花岗岩条石及传统阶砖地面,花岗岩墙脚,青砖灰水划线墙,灰塑瑞兽博古脊,硬山顶,素胎金玉满堂勾头,碌筒瓦面。头门前为花卉博古花板梁架;墀头花卉砖雕装饰。两偏廊花卉灰塑博古檐脊。“华岭旧家声,庐江新气象”,这副茶基村里何氏宗祠门口的对联所记载的正是茶基村人的由来。
三圣宫
三圣宫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被南海区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所谓三圣宫,就是宫内供奉着三尊圣像,分别是道教先师北帝、天后娘娘和观音菩萨,供人瞻仰朝拜。
成刚何公祠
茶基村的成刚何公祠建于宣统己酉年,1909年完工。经受风雨侵蚀,使宗祠破旧不全,时逢盛世,族人安居乐业,作重修之议。宗祠于2009年冬天完成重修,使宗祠重现昔日之光彩。相比于其他华丽的祠堂,成刚何公祠朴素、实在,屋檐上的花盆瓶罐花纹即使重修了也没有抹去,还能一睹当年工匠们的精雕细琢。
撰文:陈裕
资料来源
1.文章《叠滘“茶基杯”直道的魅力,茶基村历史传统的韵味,容你细细欣赏…》
2.文章《关于桂城这些冷知识,或许你一个都不知道!》
3.文章《南海桂城叠南茶基村》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0387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