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郑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携手生态保护,助力黄河发展”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来到河南省焦作市武陟县,进行了实地调研及街头采访。
武陟县是首个拥有“中国黄河文化之乡”桂冠的县城。黄河素有“铜头铁尾豆腐腰”的说法,武陟县恰好位于豆腐腰开始的地方,闻名于世界的“悬河”就从这里发育。在武陟县,有百分之二十以上的村名、地名与黄河直接相关,它们见证了当年劳动人民和黄河水患的伟大斗争,留下了治河的永久记忆。
受疫情影响,实践队员们无法在线下面对面地讨论,但队员们参与的热情并未受到影响。通过查阅有关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文献资料和相关媒体报道,队员们最终选择了焦作市武陟县作为本次社会实践的第二站。经多次线上的视频会议与多番激烈讨论,队员们选出了两位代表前往武陟县实地调研并在街头进行采访。此外,根据之前所制作调查问卷的数据,队员们确定了此次采访焦作市及武陟县居民的有关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
上午9时,队员们抵达了武陟县的著名景点:嘉应观。嘉应观,俗名庙宫,又称黄河龙王庙,是雍正元年为了祭祀河神、封赏历代治河功臣,所以特下诏书开始建造嘉应观。正所谓,“一座嘉应观,半部治黄史”,它承载了太多当地有关治理黄河的历史。
队员们来的路上与出租车司机进行了简单的交谈,询问了有关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情况以及保护措施。“市区里面的居民对黄河了解不是太多,因为光是路程就有几十公里,所以对黄河都不太了解。”司机师傅告诉队员们。
下车后队员们参观了嘉应观内的著名建筑,例如御碑亭、严殿、大王殿、恭仪亭、舜王阁等。这些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的建筑群记录了当年治理黄河的壮观场面,虽然时过境迁,依然给队员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嘉应观出来后,队员们又找到几位当地的居民进行了调查。发现当地居民环保意识薄弱,对于黄河流域生态问题了解较少,有待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进一步宣传。
离开嘉应观,队员们来到位于嘉应观乡秦厂村的人民胜利渠。这是黄河下游兴建的第一个大型引黄自流灌溉工程。
队员们从相关人员的口中得知,人民胜利渠是为了更好的开发黄河水资源而建立的,主要解决焦作、新乡等豫北地区的灌溉问题,与刚开始相比,如今它的灌区已经遍布多个省市,为城市提供了工业和生活用水,真正把黄河“水患”变“水利”成为了现实,是中国人民治黄历史上一座崭新的丰碑。
队员们来到焦作市街头,对出租车司机、大学生等不同社会身份、不同年龄阶段的行人展开了采访,问题主要围绕居民对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政府的重视程度和居民对黄河流域保护的建议等。
“政府很重视这里农业。但有些缺乏环保意识的居民污染环境,对当地的水质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希望政府和社会可以多多宣传黄河流域的现状和保护措施。” 一位女大学生告诉队员们。
通过采访,我们发现许多受访者对黄河流域环境保护的关注度较低,本人也没有参与过保护黄河生态环境的相关活动,仅仅希望政府有关部门可以采取系列措施改善黄河流域污染现状,通过在黄河边开发生态旅游区等举措加大宣传力度,以提升人们的环保意识。
队员们在返回的途中,一位大叔向我们提出了几点保护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措施:“首先需要开发黄河生态环境保护区用于参观和旅游,沿途要做好宣传,这样才能引起居民的重视;其次黄河流经我国多个省份,不仅仅影响到各地农牧业的发展,更是我们中华民族文明的传承之地,所以希望引起社会各界足够的重视。”
这次街头采访让实践团队更深入地了解了焦作市和武陟县居民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意识,从与随机被采访人员的沟通中队员们发现居民的环保意识薄弱,希望国家加大宣传力度和采取更严格的措施来阻止破坏环境的行为。总之,黄河的治理任重道远,它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国家、社会、人民共同努力,国家政策支持,社会响应并形成环境保护的氛围,人民环保意识提高,当每个环节都做好,相信黄河的高质量发展必定会随之实现。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0459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