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社会实践 >

青岛科技大学“逆光追忆”校友访谈队访谈实录二

来源:青岛科技大学高分子学院 作者:逆光追忆

青岛科技大学“逆光追忆”校友访谈队开展校庆70周年专题活动

文/刘炜洁 图/王群 时间:2020年8月11日

2020年8月11日,为充分挖掘学校九十年代的历史故事、发展历程,青岛科技大学高分子学院“逆光追忆”校友访谈队对橡胶92级校友王群进行了线上“云访谈”。

1992-1996年的中国大学正处于一个交界点,彼时,大学还未大规模扩招,考大学依然不亚于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此时的青岛科技大学还被叫青岛化工学院,学校也只有四方一个校区,有橡胶、塑料、高材三个专业,学校在94年正式成立了橡胶学院。橡胶两个班、塑料两个班、高材一个班,其中大部分的学生还来自省外——四川、北京、贵州、东北三省等,其父母往往也都从事橡胶这个行业。度过了艰苦的高考,走过了独木桥,来到了青岛化工学院,王群以为迎接她的会是一段轻松悠闲的大学时光。但一入学就被浓郁的学风所感染,每周上满40节课,有时一天要上10节课,不时还去图书馆转一转,只有在周天才会稍微的放松一下。即使是这样,部分课程也很难得到老师的认可。在大一结束后的暑假,还进行了一段难忘的军训时光。

2016年,青岛科技大学高分子材料工程专业通过了符合“华盛顿公约”要求的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15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最新全国189所学校中排名第14位。并且每年面向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一批次招生500余人,招生规模居全国同专业之首。

在1994年,国务院开始批准接入互联网,电脑仍是一个新鲜事物,提到它,大多数人还是一头雾水。对于学校开设的basic计算机课程,王群印象深刻:进微机室前要换成拖鞋,电脑是那种“大头式”,应用的还是DOS系统。同学们学习热情高涨,很多同学课下积极的寻找其他途径学习。由于自己的老师对计算机研究感兴趣,自己有幸用借助电脑写了毕业设计。

92南巡讲话后,中国社会迅速升温,这种广袤无垠的激情,在大学的校园里更是蔚为壮观。新潮一波接一波地来:录像厅热、气功热、古典音乐热、呼啦圈热、金庸热……作为社会最敏感的神经,大学生自然是时代的弄潮儿,青岛科技大学也不例外:读书、写诗、周末可以凭票在学校西礼堂看电影……在学校东食堂周末有时会有舞会、几位高年级的女生会教交谊舞。同学们大多羞涩,也有人很快掌握了技巧,迅速脱离了早恋有罪的苦海。学校门口两侧有卖磁带的影像店、卖小说的书店、卖用罐头瓶装的啤酒、看录像的录像店等等,往南坐三站来到大华商场——大家周末购物的地方,再往南坐一站有一个纺织厂,工厂在周末会放电影,所以有时也有同学来这里看电影。虽然课程很重,但大家的课余生活还是丰富多彩的。

现在青岛科技大学已经设立了四个校区,共计19个学院,100余个专业,且早已设立了计算机专业,每个校区都配有专门的机房,极大地改善了同学们的学习环境。其中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现已具备独特的学科优势和办学风格,成为华东地区规模较大、综合实力雄厚的学院之一,为我国橡塑高分子材料事业培养了大批专业技术人才,橡塑行业70%-80%的总工、副总工等高级技术专业人才均为高院校友,因此被誉为我国橡胶工业人才培养的“摇篮”,而青岛科技大学也因此被社会誉为“中国橡胶工业的黄埔”。

90年代中后期,大锅饭和包分配的制度正逐步打破。1996年,大学毕业生就业已是双向选择。多数的同学通过学校找到了工作,部分同学通过招聘会实现了就业。王群学姐不忘叮嘱学弟学妹:多参加些活动,多参加点社会实践,体验一下勤工俭学,多了解社会,多实践,为完善人生规划做好准备,为日后找工作打好基础。

现在青科高院毕业生就业率一直在98%以上,连续两年实现100%就业率,是全国大学生就业50强单位!高院毕业生考研率在40%-50%,校外录取人数中,考入985、211院校及中科院各研究所的人数占98%以上。

学校在近30年间已经完成了高速度、高质量的发展,实现了青科大的再次腾飞。而现在,学校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紧密围绕国家“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目标要求,坚持“内涵发展、创新发展、开放发展、协调发展、特色发展”的路径选择,主动对接服务新旧动能转换,发扬“科大精神”、践行“橡胶品格”、贯彻“五有理念”,凝心聚力、强化担当、狠抓落实,向着建设“双一流”和“五有”高水平大学的奋斗目标坚实迈进!

在青岛科技大学70周年校庆来临之际,王群祝母校继续开放思想,建设更领先的学科,吸引更多的行业人才;加强校友的整合,形成更强的合力,将学校建设的更美好。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0465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

相关内容

走进余杭非遗文化 传承传统文化内核

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似乎距离我们很远。其实不然,非遗的传承人可能就在身边。乡村的人文文化,朴实风俗,是农村精神文化建设家园。为了更深入的了解杭州市余杭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和低效率作队 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查看全文 >>

滚灯文化不断传承 感受非遗人文艺术

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社会实践团队二团八队于7月22日在杭州市余杭区进行寻访调研。余杭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蕴藏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内核。实践团队满怀崇敬到访余杭,重拾…… 和低效率作队 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查看全文 >>

重拾非遗璀璨文化 余杭滚灯生生不息

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一道割舍不了的古韵情怀,一份沉甸甸的历史传承,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社会实践团队二团八队于7月22日对余杭区的非遗文化进行实地考察,重…… 和低效率作队 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查看全文 >>

探寻非遗文化 地域特色滚灯

为了响应国家、学校的积极号召,为了寻访传统文化继承者,以照片、视频等方式记录传统文化的魅力,深入挖掘探讨传统文化的历史成就,以及在当代社会中所遇到的问题,向社会倡导保护传统…… 和低效率作队 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查看全文 >>

浙理学子实践在路上,探寻非遗文化之根

文化和艺术气息洋溢在余杭区里的每一个角落,这里有丰富的传统艺术资源,通过资源整合,深度挖掘,历史文化底蕴得到充分展现。为了更深入的了解杭州市余杭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浙江理工…… 和低效率作队 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查看全文 >>

探寻非遗文化 传承人文精神

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社会实践团队二团八队于7月22日在杭州市余杭区进行寻访调研。余杭文化积淀厚腆,民间艺术资源十分丰富,品种繁多。实践团队满怀崇敬到访余杭,重拾璀璨非遗文化…… 和低效率作队 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查看全文 >>

浙理学子探寻非遗文化,传承人文精神

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似乎距离我们很远。其实不然,非遗的传承人可能就在身边。乡村的人文文化,朴实风俗,是农村精神文化建设家园。为了更深入的了解杭州市余杭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和低效率作队 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查看全文 >>

余杭传统文化生生不息,宝贵文物代代相传

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社会实践团队二团八队于7月22日在杭州市余杭区进行寻访调研。余杭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蕴藏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内核。实践团队满怀崇敬到访余杭,重拾…… 和低效率作队 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查看全文 >>

推荐内容

“红岩青梦”实践队赴困牛山:追寻红色记忆,助力乡村振兴

2025年2月17日,遵义医科大学珠海校区“红岩青梦”实践队怀着崇敬的心情,踏上了贵州省石阡县困牛山这片红色热土,开展“困牛…

闽南科技学院校团委读书社开展红色电影观影活动

为引领广大闽科学子筑牢爱国根基,赓续红色血脉,弘扬革命传统,激励同学们在新时代征程中奋勇前行,闽南科技学院校团委读书…

 延续十九载,湖南农大机电学院打造科技人文融合志愿服务,为特殊儿童送暖

3月30日上午,湖南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冒雨走进长沙市阳光特殊儿童服务中心,以舞蹈表演、机器人演示、手工…

礼仪赋能成长——共建校园文明新高度

为深化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增强大学生文明礼仪意识,进一步提升学生干部的综合素养与个人风貌。3月12日下午,闽南科技学院校“…

辨明前路,引航梦想 ——人文学院举办公考指导分享会

为帮助人文学子把握公考方向,了解相关政策,3月27日,人文学院于院办202教室举办公考指导分享会,邀请南京大学博士王海霞老师…

最新发布

青岛科技大学“逆光追忆”校友访谈队访谈实录三
青岛科技大学“逆光追忆”校友访谈队图/邵华锋文/冯现腾时间:2020年8月10日2020年8月11日,为充分了解青岛科技大学近数十年的发展,青岛科技大学高分子学院“逆光追忆”校友访谈队对高材94级校友邵华锋进行了线上…
同心携手,防艾抗疫,共建和谐
艾滋病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传染病,由感染艾滋病病毒(HIV病毒)引起。HIV是一种能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病毒。它把人体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T淋巴细胞作为主要攻击目标,大量破坏该细胞,使人体丧失免疫功能。因此…
大唐画卷之线条美
唐代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是中国封建统治的鼎盛时期之一。在这一时期里,绘画艺术也得到了飞速发展,在此时期出现了大批的著名画家和经典作品,唐代绘画也被誉为是中国封建社会绘画的巅峰。在唐代诸多的绘画作…
扶贫调研,走进古勒巴格村
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克陶县的巴仁乡是一个非常贫困的地区,其中古勒巴格村是一个深度贫困村,而深度贫困地区是脱贫攻坚的坚中之坚。为了使该贫困地区的百姓脱离贫困处境迈入全面小…
污水处理重要性
7月19日上午,水星实践队队员来到江苏省连云港市徐圩新区参观学习污水达标排海工程的建设,通过到施工现场的参观、跟工人们交谈、发放填写调查问卷等形式充分理解了此次工程的意义和国家对环保的重视,为实践…
化工学院记者团寻访杜立特行动纪念馆
为传承红色基因,增强爱国精神,2020年8月1日下午4时30分,化工学院“回望革命荣光,传承红色基因”记者团成员姜俊龙同学寻访杜立特行动纪念馆,回望艰苦革命岁月,感悟红色革命精神。16时30分,记者团成员姜俊…
家在青山绿水间——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系统工程,既需要以先进科学的理念为指引,又需要以健全完善的制度作保障,两者相辅相成。为了践行家在青山绿水间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我们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生态,…
湖师大教科院学生会暑期社会实践团与教育实践团联合开展《诗人讲故事》课程
湖师大教科院学生会暑期社会实践团与教育实践团联合开展《诗人讲故事》课程(通讯员关沁雨张银珈刘谦)8月13日上午,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学生会暑期社会实践团开展《诗人讲故事》特色课程。该课程由社会…
守住好山好水好生态
2020年7月15号,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生态,文明”践行队在各个地方进行了社会实践活动。本次活动的主题是“守住好山好水好生态”,本次活动的形式以志愿活动和网上宣讲为主。上午十时许,我们进…
污水排放工程简介
7月19日上午,水星实践队队员来到江苏省连云港市徐圩新区参观学习污水达标排海工程的建设,通过到施工现场的参观、跟工人们交谈、发放填写调查问卷等形式充分理解了此次工程的意义和国家对环保的重视,为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