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到8月12日,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建行·见美”调研实践团进行以“发现家乡之美,探寻振兴之方”为主题的乡村调研。团队集建筑、城规和景观三个专业之特长,一方面调研乡村传统建筑保护与发展现状,发现、传播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与美学思想,助力乡村建设;另一方面进行乡村美学教育的调研,进一步了解当前乡村美学教育现状,为团队未来以在地性美学教育为重点的乡村支教做准备,希望能真正地帮助学生拓宽视野,提高审美能力,更好地实现自我认知与全面发展,助力乡村人才振兴。
(图1 团队部分成员合照)
最终,团队成员共计前往了11个家乡周边村落开展调研,希望鼓舞更多人关注乡村,发现乡村,以己微薄之力,助力乡村振兴。
探民族文化传承,访乡村文化振兴
为探索传统民族文化良方,寻找乡村文化振兴良策,团队成员分别前往了广东省雷州市东林村,贵州黔南布依族古寨和黑龙江省赫哲渔村和重庆市彭水县九黎城。
在实地探访少数民族村落的过程中,成员们发现不少村落中大量留存了独具特色的精美装饰和建筑,当地政府在保护传统建筑的同时,积极地民族特色融入其中,继承弘扬地方特色文化,打造出独一无二的文化名片。但是部分独具特色的村落却并没有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一方面是因为当地地理位置导致的交通不便,但更重要的是缺乏对新媒介和新平台的利用。另一角度来看,乡村也需要更多的人去关注去发现和去传播它的美,惟其如此,乡村振兴才能真正因地制宜,发挥其文化,生态等方面的优势,实现逆风翻盘。
(图2部分调研地点场景)
寻脱贫攻坚故事,明产业振兴出路
(图3 小组成员采访村民并合影)
团队成员分别前往安徽省良梨村,陕西省甄家湾村和山东省上九山村,实地走访和考察乡村特色产业脱贫攻坚和助力乡村振兴的成果,深切感受和学习新时代干部群众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所做出的努力,明晓乡村背景下,产业振兴的出路。
(图4梨园景点与皖北传统文化)
在途径上,乡村搭着时代改革的浪潮,通过“互联网+”和电商平台等新媒体和政策的实施,优化产业结构,带动产业产品的生产促销。在助力上,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取得巨大成就的背后是政策大力拖进,产业快速发展的结果,也是一线扶贫干部和基层工作者的责任和担当。成员们表示,走访乡村,深入了解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背后的故事,实地走访了解了基层工作者和村民的心声和所做出的努力,是一堂终身收益的实践教育课程。了解乡村产业振兴的现状过后,同学们也结合所学,因地制宜地为乡村的产业振兴出谋划策。
研家乡古建保护,思村寨文脉传承
团队成员结合专业特长,到甘肃省红城镇,重庆合川区东渡老街,广西省平流村和自贡仙女古镇进行了相关调研研究。成员主要对当地传统建筑与历史、村落发展历史进行调研走访,进一步了解乡村建筑的发展脉络和建筑特色,思考乡村在保留文脉的基础上如何因地制宜的发展。
不同的地理、气候、环境塑造出不同的建筑风格,也孕育了不同的建筑历史文化。成员们在不同的地域实践调研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共通的问题。乡村的一些传统历史建筑虽然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由于之前政府对此不够重视,导致对古文物、古建筑等的破坏,使得乡村中遗留下来的完整的历史文化遗迹屈指可数,由此可见历史文化的保护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如何更好的保护城镇以及乡村的历史文化从而促进城镇以及乡村的振兴,如何更好的宣传乡村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如何落实乡村历史文化建筑保护的权责等这些问题,需要新时代青年发挥专业特长不断为之奋斗,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和探讨,更需要政府层面更大的决心和更有力的举措。
(图5 古建调研实景图)
察美学教育现状,图乡村人才培养
团队成员们在进行乡村调研的同时,走访了当地中小学,通过对学生、老师和家长这三个方面乡村美学教育进行了解。从调研的采访中可以看出,乡村美学教育非常欠缺,成员们表示这类课程设置较少,学校本身不重视;家长不理解美学教育的重要和必要性。
美学教育一方面可以帮助同学们拓宽眼界,提高审美能力,有助于同学们全面协调发展,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让学生加强对民族文化的认识进而增强其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信心,切合了我国文化强国的大策略。团队成员一致认识到了为乡村送去美学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因此团队在实地调研了乡村美学教育现状后,进一步完善了支教计划,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上作了更贴合乡村现实需求和更加具有可行性的调整,为下一步的支教活动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为期二十几天的暑期乡村调研活动落下了帷幕,但实践团的步伐才刚刚开始。团员们以家乡作为起点,深入了解家乡乡村的发展现状,发现乡村存在的问题,吸取乡村成功转型发展的经验,望以自己之所长助力乡村振兴,未来做出更大的贡献。前路必然会面临诸多抉择,其中不乏艰险和诱惑,但重大学子仍会不忘初心,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为家乡为祖国担负起新时代青年人的初心使命和责任。
建行·见美实践团
记者:颜郑菲
拍摄:实践团成员
2020年8月13日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0494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