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4日,我们三下乡社会实践队第三次来到乐从陈家祠,刚好碰到祠堂里的讲解员在与乐从摄影俱乐部的成员讲解祠堂的特点,我们实践队也加入他们的行列中,一起聆听了陈家祠独特且有趣的祠堂故事。
陈氏大宗祠又名本仁堂、顺德陈家祠,位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乐从镇沙滘村,始建于清代光绪乙未年(1895年),竣工于庚子年(1900年)。宗祠坐南向北,为三进院落合院式布局,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现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我们看到陈氏大宗祠庄严肃穆的大门,其原料便是由东南亚进口,千里迢迢运抵沙滘的,背后是先辈当年建造宗祠的艰辛。
陈家祠的备料花了3年时间,不远千里跑到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的原始森林去寻找好木材。奠基后每天近千人开工,花了六度春秋才竣工。
抗日战争胜利后,乡内四间不完全小学及私塾合而为一,于1946年以陈家祠为校址,创办了一间完全小学,名为“沙滘乡第二中心国民学校”。1966年又增办初中班。先后培养了小学毕业生4000多人,初中毕业生近千人。
陈家祠昨日的辉煌又岂止这些呢?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派员来参观考察,外国电影队来这拍摄过纪录片,《武当》、《方世玉》都曾在这取景。
祠堂内的那些小讲究
这里的讲解员给我们讲,“祠堂一般都会修建一道大门和一道小门,平常进出就用小门,大门等要接待特殊且重要的客人时,才会打开,需弯腰低头进入,这表明对陈家先祖的尊敬”,讲解员还说道,进门需先迈左脚,这是旧时习俗中一个人懂礼仪的表现。而之所以需要人弯腰进去,是希望进祠堂的人能拜祭自己的祖先。
沙滘陈家祠选址在三面环水的宝地,是因为当地人相信奔流不息的河水寓意家族的兴旺浮沉,更表示家族通过活水传递信息,进行贸易,与外界保持密切联系。
看门前似朴实无华的石鼓,其实也暗藏乾坤。“石鼓不仅有镇宅的作用,还可以从形状和花纹中看出这家人从事什么行业。如果陈家祠的石鼓为圆形,且没有装饰华丽花纹,这表明这个家族是经商的。同时,这个石鼓与传统的祠堂门前的石鼓不同,它没有大鼓子那么气势磅礴,多了一份
在祠堂内,很多的一些细节都与当地的风俗习惯与文化特色有关,当地人会对一些事物与话十分注重避嫌
例如,祠堂内的石砖的铺排看似随意,其实不然。讲解老师指着石砖的边缘对我们说,“每一个石砖的尖角都被除去了,这是因为尖锐的东西不能朝向人群。
同时,在三个进的屋檐上,细心的观察可以发现,在前两个进的建筑的屋檐上,顶上有空的地方会被一个花瓶挡住,而在第三进是已经没有花瓶了。把花瓶放在通风的地方,是挡住了当地人的“财气”的做法。故意留空的设计,是希望有源源不断的财气进入到沙滘,给沙滘带来更多的财气与发展机遇。
祠堂门口的设计,也是与传统的祠堂门口设计一样,祠堂门口没有了两座大的狮子石像。当地人认为在门口放两头狮子,会镇住了村里的人,因此,人们把狮子放在了正大门的屋檐的两边,以此寓意能够更加高瞻远瞩的看世界。而狮子也成为了这座祠堂的守护者。同时,祠堂的义务讲解员霞姐也向我们讲述了这个狮子的民间传说,据说,当年,狮子进村偷吃,被发现后,狮子被村民追赶,村民追赶狮子来到祠堂这边后消失了,原来,狮子是跑到了屋檐上端,从此乖乖的在这里守护生活在这里的人们。
进入祠堂后,会在中座看到有一个巨大的屏风,讲解员讲到,沙滘陈家祠的屏风在众多祠堂里是具有较大规模和特点的,屏风上的木雕也展示着当时高超的雕塑工艺。同时讲解员给我们讲到,屏凤会影响祠堂内自然风的大小。并且在中座设置这个大规模的屏风是为了不打扰祠堂内的祖先
来到的同仁堂,这里有一现存的巨型木雕祭桌,兽首柱脚,古拙凝重。同时,这也是以前的讲台。讲解员霞姐介绍到,陈家祠的组训是要好好读书以更好的做好生意,而不是为了做官而读书。这也深刻的表现出当时沙滘的经商普遍,商品经济发展的快。
再往里走,就可以走到青文堂了,它的名字寓意“平步青云”这里的设计会让走在里面说话的人听到回音。
同时青文堂内两边的挂件是为了折射、反射阳光,使得堂内更加明亮,方便由足够的光线来供在傍晚来参观祠堂的人们观赏
不知不觉,跟着讲解员霞姐走祠堂内走了一圈,她述说的祠堂故事还深深的映入我们的脑海。我们不禁感慨,当地人民的生活智慧与当地风俗文化的特殊性,让这个祠堂变得更加有特色与让人难忘!
最后,实践队也单独的和讲解员霞姐交流,提出了我们的一些问题,并且也得到了了霞姐的回应。
作者:梅颖琛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0499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