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安徽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扶贫调研实践队来到滁州市木郢村进行走访。作为大学生,我们主动深入脱贫攻坚一线,走进脱贫后的乡村,倾听村民的话语,感知脱贫政策的伟大。我们用图片和文字来描绘乡村新面貌,为乡村振兴、扶贫攻坚贡献热量。
2020年注定是个英雄辈出的一年。在疫情肆虐的特殊时期,医护人员,外卖小哥,乃至每一位听从指令,居家隔离的人都是当之无愧的英雄;疫情还没有彻底结束,洪水却已来临。2020年入汛以来,我国南方地区发生多轮强降雨过程,造成多地发生较重洪涝灾害。又是一场支援,又是一场保卫家园的战斗。看着跟我一样的00后们奔走在一线,用他们稚嫩的肩膀扛起抗洪的重任,心中不禁反问自己,我能做些什么?恰逢2020扶贫攻坚决战之年,恰逢学校开展社会暑期实践,我决定和同学一起走进乡村,投身于扶贫工作。
在扶贫干部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村子里给贫困户改造的“新房子”,看到了新通上的自来水和饲养的各类家禽。从扶贫干部口中得知,家禽是在政府的补贴下,由农户饲养。一方面,可以帮助农户改善伙食,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农户的经济收入。看到这些,不得不感叹扶贫政策的全面和精妙。除了基本的硬件设施,还要想法设法地让村民“动起来”,结合农村特点,养殖业与种植业共同发展,加速经济发展,早日跳出贫困线。我为滁州市本地政府真真切切落实扶贫政策,致力民生改善而感动;我为基层扶贫干部不辞辛苦,用心扶贫而感动。感谢有这样的实践活动,让我近距离接触扶贫,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图为村民余奶奶和她的小女儿一起吃午餐 中青网通讯员 郭宣宣 摄
村里的爷爷奶奶们都很热情,他们拿出自家种的西瓜请我们吃,“强硬的态度”让我们不敢不从。在问及他们的生活状况时,这些老人们就仿佛打开了话匣,亲切地拉着我的手说“多亏了共产党,不然哪有这么好的日子过”。原来,这些爷爷奶奶们都是经历过大饥荒的人,他们的童年在饥饿与劳作中度过。他们是真真正正“吃过苦,受过罪的人”,而现在,很多人的生活都越来越好,日常吃穿不用愁,看病住房也有了保障。在这里,也是第一次,“扶贫”对我来说不再是书本上的字眼,而是真实可信的故事,肉眼可见的幸福。这一次实践,我来对了。
在走访的过程中,最让我印象深刻是余奶奶一家。余奶奶年事已高,她还有一个无法独立生活的小女儿和仍旧在进行化疗的小女婿。余奶奶拉着帮扶干部激动地说“真的谢谢你们,从来没有人对我们这么好过。要不是共产党和你们,我那小女婿现在恐怕都没命了”。看到余奶奶和扶贫干部如此亲近,我的内心受到极大的触动。我在想,这是做的有多好,才能跟他们“打成一片”?是什么让这些没有血缘关系的陌生人亲如一家?是扶贫干部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他们无私奉献、忘我工作的敬业精神,是他们勤勉敬业、实干拼闯的工作激情,是他们敢于担当、苦干实干的务实作风,是在疫情与抗洪的双重压力之下,紧跟党的政策。看着这些扶贫干部,我内心充满了敬意。脱贫致富人人参与,幸福生活处处和美,所有人齐心协力,扶贫攻坚战,我一定能打赢。
图为余奶奶邀请调研小组参观菜园 中青网通讯员 郭宣宣 摄
纵观整个实践过程,我想说的是,扶贫离不开每个人的努力,要有政府的政策指引,基层干部的精准落实,贫困家庭的理解支持。不只“扶贫”,还要“扶智”,让贫困户自己努力,提高收入。党同人民上下齐心,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脱贫攻坚的战斗定会如期取得胜利。我认识到,扶贫从来都不只是冷冰冰的字体,它是鲜活的果树,等着我们共同浇灌,而2020年就是摘取果实的时刻。作为一名大学生,要多了解社会,多关注民生,增强社会责任感,做一个有志青年,用力所能及的事情,为扶贫攻坚奉献一份力。(通讯员郭宣宣)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0717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