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明确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农村。为进一步探究非遗文化建设,推动脱贫带动乡村振兴,山东理工大学管理学院“乡村振兴,路在何方?”赴冶源镇实践团于7月20日起,以典型地区山东省潍坊市冶源镇为调研基地,积极贯彻“三下乡”实践精神,落实“高转‘非遗+’脱贫新引擎——探究冶源镇乡村振兴的模式与路径”实践主题,开展关于冶源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的调研工作。
临朐县文化资源丰厚,文化底蕴深厚,是首批全国文化模范县。实践团结合冶源镇“一村一品牌,一村一特色”发展理念,挖掘冶源非遗文化蕴含着的地域特色及创意符号元素,将文化遗产与新时代经济需求相结合,助力脱贫实现乡村振兴。此次冶源非遗文化的调研活动,从联系机构,到实地考察;从简单了解,到深入探究;从浅层认识,到深刻反思,既经历了许多,也收获了很多。
文旅融合探路,手艺魅力犹存
跃然纸上,寻觅剪纸悠长古韵。实践团队抵达北杨善村剪纸文化中心,围绕非遗手艺对北杨善村剪纸文化作了系统性考察调研。据讲解员介绍,在当地党委政府和县文联支持下,北杨善村剪纸艺术博物馆挂牌成立,以剪纸手艺为核心,借助“非遗+文创”、“非遗+跨界延伸”,以现代方式演绎,实现活态传承;同时与临朐文旅集团合作,成立剪纸非遗研习基地,全年为全县8000余学生进行剪纸培训教育,使这项非遗文化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此外,通过展现剪纸“善”文化,将村民的心凝聚到一起,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风尚。
秉承智慧,探索手绘年画光彩。一笔一画,悟出非遗魅力,在手绘年画博物馆,传承人老师亲自为实践队成员讲解年画背后的民间故事,点拨绘画要领,成员们在近距离体验中,了解到手绘年画在长期传承中已然形成的独特艺术风格;一馆一墙,趟出脱贫道路,据了解,手绘年画博物馆由村民出钱修盖,文旅集团负责经营,开拓“非遗+文旅”新路径,以“一台三目标”为发展战略,建设培训基地、研学基地及实践基地,着力打造冶源年画产业链,拓宽村集体增收渠道,让手绘年画等濒危非遗项目“活”起来。
电商之路漫漫,市场活力悠悠
旭日东升,揭开箅子电商面纱。为了解冶源非遗工艺手工箅子的保护及传承现状,实践团队来到平安裕中心村展开调研。在走访中了解到,临朐县正着力于整合本土网红资源,探索抖音和快手等平台直播路径,已拥有62.6万粉丝的“云居山里二姨夫”带货手工篦子等家乡产品,积极推销临朐的特色农副产品及非遗文化手工艺品,带动村民致富;80后大学生马云强返乡创业,打造“云居山里”乡村旅游项目,建造电商创业基地,这些正是“党旗引领,电商扶贫”行动创新性探索的体现。
传承任重道远,非遗重担艰巨。据刘岳清介绍,箅子制作在鲁中山区已传承数百年,不少乡村手艺人曾精于此技,但如今却处于“青黄不接”的尴尬时期。电商兴起虽拓宽销售渠道,但机器无法批量生产,导致产量得不到充足供应;制作周期较长、过程复杂,且收益低让许多年轻人无心传承,手工箅子传承和保护工作变得日益艰难。了解现状后,实践团队结合市场营销等专业知识,积极建言献策,提出可行的建议和思路,助力手工箅子的传承与创新发展。
传承任重道远,展望崭新活力
薪火相传,握住黑陶传承火炬。走进黑陶瓦盆展览馆,实践团队成员便被映入眼帘的黑陶所震撼,亮如明镜的瓶面、细腻光滑的纹理、薄如蛋壳的陶胎,展现它的精湛。选土、炼土、制坯等12道工序,通过火与土的艺术,诠释着源远流长的远古文明。红新村建成黑陶瓦盆展览馆,虽然黑陶工艺已由单一的家庭作坊,到产业化发展的推进,但由于市场占有率低,其存在的发展问题仍引起团队成员的思考。基于实地考察,讲解员提到冶源正着力打造红新黑陶品牌。工艺上,由人工木轮改为电轮,两作头变一作头;品类上,由单一制作生活器皿到重点研烧各种盘、提壶、陶人、砚台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黑陶工艺。实践团队探究到,冶源黑陶需要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开发,抓住消费者趋向,适应市场需求,同时培养新一代手艺传承人,让独特的黑陶技艺重焕光彩。
婉约柔美,寻觅桑皮纸中智慧。走进桑皮纸传习所,采访临朐桑皮纸传承人连恩平。作为桑皮纸市级代表性传承人,他立志发扬临朐桑皮纸的捞制技艺,赋予其新生命。体验制作环节中,在连恩平老师简单讲解基本工序后,团队成员按照步骤进行泡皮、盘皮、卡对子等,将纸张进行榨干、晒制,最终一张张桑皮纸作品陆续呈现在眼前。据了解,现阶段桑皮纸传承已探索电商销路,但由于劳动力不足,只有少量中老年人从事其制作,且同市场纸张竞争压力大,只有少部分人群愿意选择桑皮纸。非遗是祖祖辈辈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虽然在发展中遇到诸多问题,但在我们努力探索中定会绽放新光彩!
星河若灿,探索红丝砚的脉络。为调研冶源红丝砚发展现状,实践团来到老崖崮村红丝砚技艺传承人尹杰的家中,深入了解这项古老的传统手工艺品。据尹杰介绍,红丝砚被誉为“诸砚之首”,而冶源老崖崮村是制作砚台的原料—红丝石的盛产地。目前冶源红丝砚在山东及全国乃至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都有很高的声誉。资源是限制红丝砚制作技艺的主要因素,因此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加强对开采地的资源保护至关重要。此外,实践团了解到由于价格昂贵、制作周期长,严格的技术要求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红丝砚的发展。因此当地政府积极探索,逐步搭建红丝砚的展示平台,增进同外界的文化交流,同时将文化元素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发展资源,突出红丝砚的文化性、工艺性和市场性,推动冶源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
深入基层宣传,普及非遗文化
走进基层,普及冶源非遗文化。实践团成员走进当地村落,向村民宣讲非遗知识,发放前期制作的冶源非遗文化三折页宣传册,帮助居民从图文上学习非遗文化。经过三个小时的宣讲,实践团为近50位村民普及冶源非遗文化知识,并发放宣传册70余张。村落中老年人占比较大,经过采访实践团得知,村民更喜欢通过阅读宣传册了解非遗文化,因此宣传效果较好,不仅让更多村民了解到冶源镇非遗文化的魅力,还为寻找以后的宣传方向做出了贡献。
追寻前代基因,讲好红色故事
熠熠风华,秉承八歧红色风骨。参观临朐县冶源八歧山、老龙湾风景区,追溯红色记忆,重温蹉跎岁月。据讲解员介绍,在建国后,从八歧山脚下走出十多位将军,妇孺皆知、不负累述,号称“八大将军”。抗日战争时期,正是八歧山人民投身到革命洪流的奋不顾身,将红色军歌唱响整座八歧山,将红色摇篮建立在这里。以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激励青年学生成长成才,实践团学习到将军们投身革命的家国情怀同时,对冯氏文化的感触更加深刻,对临朐县冶源特色文化的了解程度也更加全面。
通过深入实地考察,“乡村振兴,路在何方?”赴冶源镇实践团探究到冶源镇为借助“非遗+”脱贫扶贫,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举措。与文旅集团合作,开拓“非遗+文旅”的新路径,同时顺应电商经济发展势头,建造电商创业基地,通过平台在线直播的方式,积极推销特色农副产品及非遗文化手工艺品,带动村民致富。面对非遗手艺后继无人、产业化运作不足、传播手段单一滞后等问题,当地政府采取积极应对措施,针对非遗文化自身工艺、品种进行创新的同时,融入现代文化元素,从单向展示向多元化交互性方向发展,提高市场占有率。“乡村振兴,路在何方?”赴冶源镇实践团主动进村宣讲,深化当地村民对家乡非遗文化的了解,增强认同感与重视度,让“非遗走进社区”,为冶源镇非遗传承传播文化事业尽自己的一份责任。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为期14天的实践调研圆满结束,但“非遗+”脱贫助力乡村振兴仍在路上。保护与传承非遗文化是一项艰巨又伟大的工程,在乡村振兴这场“融合”的长跑中,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努力,只有落实在行动上,才能打赢脱贫攻坚战,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乡村振兴,路在何方?”赴冶源镇实践团,砥砺前行,我们一直都在路上!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0718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