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调研新闻稿 儒雅随影而行 无锡商院网络1904朱杨 从古至今,每个时代都有它特有的时代精神,我们每经历一个朝代的更迭,就要经历一次那个时代的精神洗礼.虽说时间会带走一切,但在这个世界上,有些东西是带不走的,也无法更改的,总有些精神是历史无法磨灭的,历史的沉淀反而会让其更加历久弥新,比如文人的气节.古代文人有着崇高的使命感.他们把气节看得比生命还重.他们展现出来的这种气节,让无数人引以为豪.从屈原到陶渊明,再到李白、苏轼等时代不断更迭,他们身上的气节和担当却是一脉相承.一代代文人,舍身取义,当仁不让,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书生气节,始终有其存在的意义.当代青少年们正是缺失此等高风亮节之气,使得有必要通过游览各地的名迹,以此感悟高尚的品德. 一:琅琊山醉翁亭 人员:朱杨 祝永隆 醉翁亭位于滁州琅琊山,为四大名亭之首,始建于北宋庆历六年(1046年),由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命名并撰《醉翁亭记》一文而闻名遐迩。 “滁之山水得欧公之文而愈光”。脍炙人口的佳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更是家户喻晓。景区内亭、台、轩风格各异,园中有园,景中有景,人称“醉翁九景”;其中欧阳修手植梅为全国四大梅寿星之一,欧阳修手书《醉翁亭记》碑堪称稀世至宝;醉翁亭被誉为“天下第一亭”。 醉翁亭一带的建筑,布局紧凑别致,具有江南园林特色。总面积虽不到1000平方米,却有九处互不雷同的景致。醉翁亭、宝宋斋、冯公祠、古梅亭、影香亭、意在亭、怡亭、古梅台、览余台,风格各异,人称“醉翁九景”。因《醉翁亭记》影响深远、千古传诵,醉翁亭位居四大名亭(滁州醉翁亭、北京陶然亭、长沙爱晚亭、杭州湖心亭)之首,又被誉为“天下第一亭”。 二:定远古城 人员:张琦 定远县历史悠久文化深厚,有1500年的建城史,东吴名将鲁肃、南宋名相董槐、明朝开朝元勋蓝玉、明朝抗倭英雄戚继光等均出身于此。同时,此地也是北宋包拯首任知县之地,自古名人辈出,被称为将相故里。定远地处皖东,东接滁州,西邻淮南,南依合肥,北连蚌埠。近入南京、合肥都市圈,远融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有“境连八邑,衢通九省”之誉,交通优势明显。 三:南禅寺 人员:朱建录 王超 唐建大佛殿,为南禅寺主殿,外观秀丽,形体俊美、古朴。三间正殿高大雄伟,据实际测量,面宽十一点六二米,进深九点九米。方整的基台几乎占了整个院落的一半,大殿三间见方,单檐灰瓦歇山顶,全殿由由台基、屋架、屋顶三部分组成,共用檐柱12根,殿内没有天花板,也没有柱子,梁架制作极为简练,墙身不负载重量,只起隔挡的作用。屋顶重量主要是通过梁架由檐墙上的柱子支撑。檐墙起间隔内外和防御风雨侵袭的作用。四周各柱,柱头微向内倾,与横梁构成斜角;四根角柱稍高,与层层迭架、层层伸出的斗拱构成“翘起”。即使梁、柱、枋的结合更加紧凑,增加了建筑物的稳固力,又使出檐深而不低暗,使整个大殿形成有收有放、有抑有扬、轮廓秀丽、气势雄浑的风格,给人以庄重而健美的感觉。屋脊两端装饰着鸱吻。全殿结构简练,形体稳健,庄重大方,体现了我国中唐大型木构建筑的显著特色。正殿重建于782年(唐德宗建中三年),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唐代木构建筑,堪称国宝。殿内的一根大平梁上面,保存有不十分明显的墨迹:“因旧名(时)大唐建中三年……重建殿法显等谨志”,是此殿重建年代的佐证。推算起来,距今已一千二百多年了。墨书题记的两行字迹很淡,四周似乎被刮去了一层,所以,有字迹处微觉高起。看来,原有题记不止于此,或许在尔后修理时曾被刨去。 殿内17尊唐塑佛像,仍然保持原貌,都是唐代珍品。殿内有一座佛坛,长八点四米,宽六点三米,高零点七米。塑像分布在佛坛上,整个佛像群以释迦牟尼佛为中心,是一个动静结合,各具形态,生动活泼的场面,也是一个尊卑有序、各尽其职、和谐协调的环境。佛坐莲台,慈光四照,尊贵而端庄,严肃而安详,似在讲经说法。骑狮的文殊、坐像的普贤菩萨分列两旁,带着侍从和教民赶来恭听。大弟子阿难和迦叶,分立两旁,凝神注目,显得虔诚而恭谨,好似要把佛说全记在心上;胁侍菩萨戴璎珞,约宝环,亭亭玉立,容貌健美,耳若有闻,心似有思;护法天王,威武健壮,一边张目观察外界,一边侧耳倾听圣言。其余,仰望童子、撩蛮、佛霖等15尊塑像布满佛坛。这些塑像,姿态自然而若动,表情逼真似有神,丰满优美,夸张适度,衣纹简练准确,和谐流畅,一个个栩栩如生,同敦煌莫高窟唐代塑像如出一辙,给人以实感和动感。寺内,须弥座下有唐代砖雕,石塔与石狮。这些塑像,同敦煌莫高窟唐代塑像如出一辙。佛坛四周壶门和叠梁上,雕刻着精美的花纹、花边和莲瓣,是五台山保存的唐代砖雕艺术的杰作。 南禅寺内还有三只石狮和一座石塔,也都是唐代遗物。石狮一只高七十八厘米,另两只高四十五厘米。两块角石各方三十三厘米,一块上雕一只卧狮,另一块上为二狮相对之状,均极生动。石塔底方而十六厘米,高五十一厘米,共分五层,总高五十一厘米,第一层四周刻满佛教故事,四角各有一座小塔。第二层每面正中雕刻佛像一尊,两侧各分上下两层,每层雕刻佛像二尊。三至五层,每层各面均雕刻佛像三尊。 四:周恩来纪念馆 人员:邱建宁 整个馆区由一组纪念性建筑群、一个纪念岛、三个人工湖和环湖四周的绿地组成。馆区总面积40万平方米,其中70%为水面。在纪念馆南北800米长的中轴线上,依次建有瞻台、主馆、陈列馆、周恩来铜像广场和仿中南海西花厅等纪念性建筑。此外,还有岚山诗碑、海棠林、海棠路、樱花路、五龙亭、怀恩亭、西厅观鱼等。 在周恩来纪念馆数以千计的馆藏字画中,有一幅中国画《战争年代中的周恩来同志》,这幅画因取材于战争时期的周恩来而弥足珍贵。画的作者是现任江苏美协秘书长、中国美协理事的陈世光。 陈世光擅长画马,他画的马在承继前辈大师成就的基础上,着意于无拘无束的自由奔放的精神气质和着力于中西画法的融合,以书法入画法,以墨色塑体积,充分利用宣纸的渗化性能,着笔时灵动潇洒随意,不刻意求工,不着眼于细节的完整真实,尤重马的神情动势,竭力追求马的灵动、奔放自由之情态,可以称得上是继徐悲鸿之后当代中国画坛又一个画马的大家。 《战争年代中的周恩来同志》的取材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期美国友人艾德加·斯诺为周恩来摄的一张经典照片。1935年10月,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征胜利结束。周恩来随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不久,斯诺也踏上了苏区的土地。在这里,他以自己独特的视角为中国革命摄下了一张张珍贵的照片,其中就包括这张“到达陕北后的周恩来”。这张照片是周恩来在长征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一张,也是不可多得的一张珍贵照片,它真实地反映了戎马生涯中周恩来的威武与精练。陈世光的画将斯诺照片中的周恩来临摹的惟妙惟肖,形神皆备,足见画者的笔力与功底。画中的周恩来头戴八角帽,身着灰色的红军军服,浓眉下闪烁着一双智慧、坚毅的眼睛,双手紧纂着缰绳,坐骑下是一匹膘肥健硕、气宇不凡的灰色骏马。这幅画展示了伟人周恩来作为军事家飒爽英姿与政治家的儒雅俊逸,给观者以穿透时空的丰富遐想和身临其境的美好感受。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0739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