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是江西师范大学“赣青扶贫”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第五天。此前,服务队已在莲花县荷塘乡开展了四天的调研。早餐过后,大雨磅礴,却止不住志愿者前进的脚步。雨伞下,并排的小马甲们,攥紧了问卷和手册,开启了一天的走访。
“婆婆您好,我们来帮您提。”
走在乡间小道,望着眼前斗笠下佝偻老者的背影,志愿者们接下了她手中的袋子。这是一位瘦骨嶙峋的老妇,破旧的长衬衫显得与这个季节格格不入。袋子里,满满当当都是踩扁的塑料瓶。
“你们是哪里来的啊?”
浓重的口音,志愿者们反应了半晌才听明白。雨中一番寒暄,台阶青苔遍地,到家了。土砖墙、木栅门,走进门即是家徒四壁,唯一能称上陈设的只有那满是炭灰的柴灶。这是婆婆的住处。
“坐到来,坐下歇到来,我给你们拿点东西吃。”
“不用,婆婆,真的不用,您快坐下歇会儿。”
婆婆放下草帽,褪下头巾,扯起躺椅上散落的红布用力擦了擦脸,挥手示意志愿者们坐下,便询问了起来。她已87岁高龄。谈话间,婆婆的话一直不少,仿佛许久没和人交谈。
“您孙子他们都在村里吗?”
这时,门边传来熟悉的嬉闹声——是上午在小学的几个孩子。“那个是我曾孙子。”婆婆说道。志愿者们正为乡音不通而犯愁,招呼孩子进门,孩子却久久不靠近。“他其实经常会来陪我,但是他奶奶发现了会打他。他是怕来了他奶奶会晓得。”
通过谈话,志愿者了解到,婆婆的儿子是村里的医生,孙子有的在外打工,有的成家在村里。婆婆起身,打开了房间的后门,眼前是老宅的正厅,地面仍是漆黑不平的硬泥地。“这是我媳妇养鸡的地方,老房子。“这令志愿者们疑惑,既然儿孙都在,为何留老人独居当作鸡舍的老房。这时,老人走到大门前,向右一指,“这个是我孙子家的新房子,”随即用干瘦的手臂擦了擦眼。我们出门望去,三米之隔,一幢三层小楼崭新屹立。婆婆说起了家事,其间两次落泪。“补助钱”、“媳妇”、“拿不到”,因为乡音的原因,志愿者们只断断续续听懂几词,但事后从其曾孙和其他孩子口中了解到,老人长期捡垃圾为生,儿孙对其照顾较少,确实只有小曾孙会陪她生活,老人的补助,其家人似乎也有介入。志愿者们一番安抚后,为老人送去了袜子和保温杯,老人再三婉拒,最终在志愿者们的热诚中收下,苍老的脸上绽放了温馨的笑容。
事后,在老宅旁稍远,志愿者们问起婆婆的事情,得到的回答均是“人家家事,别管,她精神不太好,净说胡话。”村民们的回答让志愿者们感到意外,想起唯一会陪婆婆的小曾孙,大家不由唏嘘,也更加感叹孩子的纯真朴实。随后,服务队向村干部反映了相关情况。通过走访,服务队了解到了当地精准扶贫工作总体上开展得有须、有效,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我们也了解到,在脱贫路上,还有一些像婆婆一样,因为种种原因,需要却难得帮助的人们。破解他们的贫困问题,需要继续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的要求,需要基层干部更加深入地开展工作,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怀与帮扶。我们相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将继续深入推进,脱贫攻坚目标必将如期实现。在助力脱贫的征程上,服务队也将继续奋勇前进。(文/校学生会 谢睿)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081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