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社会实践 >

返家乡社会实践:味寻郏县饸饹,体会传承精神

来源:河南城建学院计算机与数据科学学院 作者:计算机学院青协

家乡的味道总是记忆中最浓重的一笔,很多人提起美食,总是把家乡情感和地方文化带进去,不自觉成了地域家乡的捍卫者。为了弘扬家乡文化,深入了解家乡风俗及民俗,河南城建学院计算机与数据科学学院春雁返乡行动团于7月31至8月2日走进家乡平顶山市郏县开展“家燕回巢”大学生返乡报道专项行动之“味寻郏县饸饹,体会传承精神”,在实践中充分展现家乡味道,体会美食文化传承精神。

郏县饸饸面始于汉唐,盛于明清,是河南郏县地区一道用料考究、独具特色,已有千年历史的汉族特色名小吃。为了探究郏县饸饹的制作方法及其美食文化的传承精神,春雁返乡行动团队员亲自来到郏县当地一家著名的饸饹面店——张记朝阳饸饹面。

队员来到店里,发现店里的客人络绎不绝,经过与店长的交谈后了解到,来吃饸饹面的大多数是郏县本地的人,他们一般隔个两三天就要来吃一次。队员们还了解到张记饸饹已经有五十多年的历史,至1990年,到张朝阳已是第三代张记饸饹传承人,他们遵循父辈“做好人,做好面”的家训,将张记饸饹发展至了鼎盛期。现如今张记朝阳饸饹已成为郏县饸饹面的一大特色,为了更深入的了解饸饹面的制作过程,队员决定跟随后厨更加深入的了解郏县饸饹面。

制面饸饹面面条与平时面条不同,它是一种圆形条状面条,以前是由荞麦面轧制而成,现多以改良为小麦面,口感更加顺滑,营养也相比于之前的更加丰盛。张师傅告诉队员们,饸饹面传承至今从最初的手工擀面条变成了如今的机械化轧面条,更快捷也更方便,而且相比于之前面条粗细不一,口感不佳,而现在由机器化轧制面条粗细相同,口感也更佳。

图为饸饹面压制过程

煮面加汤饸饹面面条在经过沸水煮熟后,需要被捞出放入碗中,然后需要加入葱花、羊肉片,纯羊油熬制的辣椒,最后浇上辅以八角、茴香、辣椒、胡椒、肉桂、葱花、枸杞等十余种佐料,和羊骨一起熬制的底汤,一碗饸饹面便正式出锅了。

图为饸饹面煮熟后捞入碗中

图为饸饹面所需配

图为师傅为饸饹面浇汤过程

张师傅告诉我们,饸饹面的骨汤也是饸饹面的一大精髓,骨汤是由将近十余种佐料以及羊骨混合熬制而成,一般需要早上很早就着手准备,火不能断让汤一直翻滚。这样做出来的饸饹面吃起来不仅味道鲜美,香而不腻,而且有暖胃寒,滋阴壮阳,保健防病的功能。

图为刚出锅的饸饹面图

图为顾客排队等待图

图为张记朝阳饸饹奖状展示墙

听了张师傅对饸饹面的一些介绍,队员纷纷对饸饹面的来源来了兴趣,张师傅介绍到饸饹面,古称“河漏”,又称“活络”.为北方及西北地区风行的面食,历史比较悠久,早在1400多年前,古时的人们就用牛角钻6-7个小孔,孔如粗麻线大小,面糊放入牛角内,落入沸水锅中煮成面条。据传说,清朝康熙年间,康熙皇帝指专人对全国风味小吃进行统计上报,而“河漏”也被作为其中一种上报朝廷.一天,康熙寻吃名吃时,看到“河漏”,因其名字古怪而引起注意,随命人做好食之。吃后对其独特的风味赞不绝口。但因名字“河漏”之谐间与治理河道不协调,心中不快,挥笔把“河漏”改为“饸饹”。民国初年,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有一陕西人逃荒至河南郏县,并在当地做起了“饸饹”生意,因其做工讲究,味美价实,备受民众喜爱,吃的人也慢慢变多。后来至二十世纪末,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郏县饸饹的制作也由过去千年的笨重制作方法改为现在的机械制作佐料更加丰富,在原来用料的基础上增加了肉桂、枸杞等十余种养气滋补的中药佐料,加上祖传的配料秘方,更具暖胃祛寒,滋阴壮阳的保健防病功效。如今,从事饸饹生意的郏县商户被媒体誉为“郏县饸饹人”,“郏县饸饹人”的身影也已然遍及全球。

在弄清饸饹面的来源之后,队员们又更深一层的了解到了饸饹面传承的精神,饸饹面演变至今已经经历了几代人,也经历了许多改良,但他们却一直保持初心坚持做饸饹面,这其实不仅仅是一种美食的传承,更是一种文化精神的传承,让每一个从异乡回来的郏县人都能吃到一碗热腾腾的饸饹面,感受到家乡的温暖以及家乡的味道。对郏县人来说这更是一种美食精神的传承!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0841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

相关内容

清明追思,大爱永存 ——皖南医学院红十字协会举办清明节缅怀遗体捐献者活

为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倡导遗体捐献事业的社会价值,清明节前日,皖南医学院红十字协会在皖南医学院遗体捐献接受站举办清明缅怀活动。活动现场庄严肃穆,来自全校的…… 周梦涵 刘思宇 皖南医学院临床医学查看全文 >>

“百千万志愿者”校园健康跑活动|校园跑动防结核,健康同行筑未来

近日,为进一步普及结核病防治知识,倡导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皖南医学院红十字协会于2025年3月23日在皖南医学院滨江校区开展以“携手抗结核,奔跑向未来”为主题的校园健康跑活动,旨在以…… 周梦涵 刘思宇 皖南医学院临床医学查看全文 >>

生命礼赞·大爱永恒 ——皖南医学院红十字协会开展遗体捐献知识问答活动

遗体捐献是医学教育和科研的重要来源,对推动医学进步、培养医学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为普及遗体捐献知识,弘扬无私奉献精神,倡导社会文明新风尚,皖南医学院红十字协会于2025年3月20日在皖…… 周梦涵,刘思宇 皖南医学院临床医学查看全文 >>

推荐内容

潮起三月三,奋进新征程——广西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系本科生第二党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积极引导全体党员感悟“家国同源”的文化深意,…

新乡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翻译教研室召开教研工作研讨会议

4月2日,外国语学院翻译教研室在教学楼2-402召开教研工作研讨会议。此次会议由翻译教研室主任王鑫主持,翻译教研室全体无课教…

新乡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赴新乡、焦作开展专升本招生宣传工作

为进一步加强专升本招生宣传力度,吸引更多优秀专科毕业生报考,外国语学院招生宣传小组前往新乡学院、新乡职业技术学院、焦…

革命馆里话初心,奋斗路上正青春:福建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临床医学(“5

学雷锋系列活动三月的春风,带着温暖与希望,吹拂着大地,也吹响了传承雷锋精神的号角。为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励…

“名郡植春筑福庭”——“美化环境,共享健康” 名郡社区卫生行动

为营造整洁、卫生、健康的社区生活环境,团支部组织团员们对名郡荷塘社区环境进行了清理。福建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临床医学(…

最新发布

感受回黎文化,享受回黎风情
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精神——2020河南城建学院市政学院暑期三下乡传承文化服务队实践活动(通讯员:玄隆达)为了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提高人们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程度,锻炼大学生社会实践…
加尔文教派的“预定论”
(通讯员张智云)接替路德而进一步推进宗教世俗化的是加尔文教派。加尔文教派的“预定论”完全否定了教会的作用,将个体置于与上帝的孤独体验中。“预定论”认为上帝的选民只会是部分信徒,并且个体无法确定…
青春出彩,做勇敢有担当的时代人
中国青年网平顶山7月23日电(通讯员赵一凤)“百舸争流千帆竞,借海扬帆奋者先。”河南城建学院计算机与数据科学学院为引导和鼓励大学生服务基层、奉献青春、经受锻炼,特组织春雁返乡行动团于7月12日至7月20日…
医心相系,开展科普讲座在线答疑解惑
为更好地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7月27——7月31日,湖北医药学院“医心相系”暑期社会实践队举行线上科普活动,建立讲座交流群,预热月初的讲座氛围。新冠疫情下,全国各地高校停课不停学,线上学习成为学生的上…
我的敬老院之行感想
公益活动让我从中学到很多,也学到了许多深刻的为人处世的道理。我们利用寒假把社会作为实践的场所,让我们参与社会,在公益活动的实践中有所启示。因此,我在寒假的时候找到当地的敬老院去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在图书馆做志愿者的心得体会
“志”和“愿”两个字都有一颗心,当心与心靠近,城市的脉搏更强劲,汇聚了众人的力量,就能打开时代的大门,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传播志愿者的无私奉献精神,号召更多的人加入这个团队,我们身体力行地在志…
疫情防控,刻不容缓
伴随着暑假的降临,岭南师范学院信息院的一群小伙伴们组队,以线上为主开展了三下乡活动,通过发表新闻稿、拍视频的方式向众人表明,疫情防控仍需继续,不可掉以轻心。自2020年7月25日到8月10日,小组成员每天…
返家乡社会实践:坚守信阳毛尖,体验茶道精神
中国青年网信阳7月30日电(通讯员赵一凤)每一块土地孕育着生命,每一块土地也都有它难忘的回忆。经过每一段历史的打磨,生命易逝,唯有文化是永存。为了弘扬家乡文化,深入了解家乡民风民俗,河南城建学院计…
《家乡环境现状社会调查研究》
暑假来临,身为大学生的我们脱离了繁忙的课业,回归了自己自由安排的生活,但这不意味着可以停止学习,而暑假实践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让我们脱离抽象的理论知识,与社会来一次很好的沟通和交流,同时也是一次…
从基层工作看品质
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一份工作只有真正接触,切实落实相应任务才能理解其中的艰辛。在进入村部之前,我理解的“基层”是很遥远、很高大上的字眼,但当我工作了一个月以后,基层工作这个词语,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