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疫情过后的社情民情切身感悟地摊经济,倾听身临地摊经济的大众最真实的声音。8月12日,烟台大学人文学院“微亦足道”实践团队成员兵分多路,在各属地“安营扎寨”,积极加入当地“地摊大军”,成为“一摊之主”。
主动出击,助力人间烟火。“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只有亲力亲为,才会内心有所触动,产生共情。摆摊的前期准备工作主要是确定“卖什么”“卖给谁”,集中采购货架、包装袋等物品,顶着三十多度的高温前往批发市场进货,对商品精挑细选,经过一番货比三家、讨价还价,摆地摊的物资已就位。一切准备就绪后,开始确定摆摊地点,过去几日的地摊经济调研表明,客流量较大的地点集中在社区周围、公园、广场和步行街等地。8月12日下午,分队成员与几十个摊位一起迎接客流高峰,同时积极与周边其他摊位进行沟通交流,以获取调研信息。
分队成员所售货物多为手持小风扇、驱蚊手环、小夜灯、发饰等夏日小物系列商品,摆摊之前通过QQ、微信群聊以及空间好友转发进行线上宣传,由于第一次摆地摊经验欠缺、勇气不足,只接到五单生意。摊位空闲时团队成员积极走访,向周边摊主学习卖货经验。
镜头对准的人物群像,都是再普通不过的职业。
地摊准则,品质俘获“饭圈”。多数摊位为职业摊主经营。“风味一串”摊主刘女士经营特色烤串已有四年之久,在采访中团队成员了解到,食品的安全质量问题是刘女士尤为关注的,“新鲜的食材才会有更好的口感,才会赢得回头客、留住老顾客,虽然做的不是什么大事业,但是做这一行口碑信誉很重要,可能因为某一个摊位的不规范经营其他摊位的生意也受影响,所以我希望我们这种街头小吃都能够干净卫生、童叟无欺”。提及地摊经济,刘女士表示这一政策确实让摊主更有信心、更安心,过去在固定摊位摆摊,忙碌一天后刨除摊位费,其实赚钱不多,但也足够糊口,现在地摊经济开放,确实减轻了压力。团队成员又采访到卫生纸摊主王杰,王先生售货方案为8元一提、15元两提、20元三提,第三种销量最好。王先生被周边摊主称为“民间歌手”,他一边摆摊一边唱歌,据他所言:一为兴趣所在、二为招揽顾客。这歌声传达着来自社会基层的乐观与自信,记录普通人努力生活努力工作的样子。
全民摆摊,小人物大温暖。兼职摊主则来自各行各业。这其中,有为店铺引流的实体店老板,有为孩子挣奶粉钱的95后年轻母亲,有厨艺精湛的全职太太,有疫情期间失业的餐厅员工,有售卖DIY古风发饰的大学生,有背着沉甸甸书本笔记的高中毕业生,有让孩子体验生活的上班一族。走访中,团队成员采访到一位带着孩子前来摆摊的中年女性,在她眼中,地摊经济的到来为她打开一扇门,一扇门槛低而且宽阔的门。连续摆摊一周左右的时间,主营儿童玩具,为她带来了每天至少100元的收益,足够一家人一日三餐的开销。一位疫情期间遭遇公司裁员的员工利用失业在家的这段时间,自学网红糕点制作,她认为地摊经济的开放为她提供了一个平台,将自己兴趣所在转化成生财门路,并表示自学成为一个糕点师,并得到了食客的认可与宣传,曾经一次次失败后的不断尝试、不断练习没有白费。
一天的社会实践调研结束后,“微亦足道”实践队成员在线上进行交流分享。今日实践一方面,通过摆摊增强了队员的独立意识,提升其社会交际能力,另一方面对于地摊经济的亲历让队员捕捉到疫情后社会步入正轨的良好态势,见证无数普通人不畏艰辛、直面挑战的韧劲。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0870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