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学生短期支教方兴未艾的大背景下,不少大学生满怀对社会的责任感投身其中,希望给予支教地的小孩灯和信仰、美与真相。但由于大学生短期支教正处于发展早期阶段且缺少对外界的宣传意识等诸多因素,社会大众往往不了解大学生支教的真实情况甚至质疑其存在的意义。基于此,2020年7月10日到7月30日,逐光·重逢支教回访团以第三视角展开对大学生支教真实状况的探究以及对支教地学生、校方的采访。
回访正式开始前,团队成员查阅文献、邀请拥有三年支教历史的老牌支教队伍负责人进行有针对性的访问,深入了解大学生短期支教队伍的成员能力要求、分工以及课程设置等问题,并设计出一份面向社会大众的问卷,在定性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宏观地了解了社会大众对大学生短期支教的认知和看法。结果显示,大部分参与调查者对于大学生支教的了解程度并不乐观,且近60%的参与调查者认为大学生支教在保证公益性的同时带有不少程度的功利性。此外,有少部分参与调查者对大学生短期支教的意义提出了质疑,认为大学生短期支教无论对于支教地区还是大学生本身,都没有实质性的影响。
与此同时,团队成员与大学生支教队伍展开联系,分别联系到面向河南济源、江苏连云港、青海海东的三支支教队伍。由于疫情影响,江苏连云港、河南济源支教队选择线上支教。面对支教方式的新变化,团队原本制定的线下观察回访计划也紧急调整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案。
第一小组成员于7月18日跟随河南济源支教队进行为期两周的全程跟踪观察,深入支教队伍教学一线。鉴于今年采取线上支教的特殊形式,对接河南济源的蒲公英之诺支教队作为具有三年支教经验的队伍,对支教成员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84名面试者中谨慎挑选了20名作为任课教师,课程设置方面也囊括了旅游地理、心理五防、书法等兼顾知识性与趣味性的课程。作为建立了长期稳定联系的支教队伍,蒲公英之诺支教活动受到校方老师和孩子们的欢迎。据了解,不少学生也是受老师推荐而选择参与了支教活动,这展现了支教队伍与校方在长期联系中建立了深厚的信任。对此,蒲公英之诺支教队带队人接受团队采访时表示,蒲公英支教队正在探索点对点定期帮扶新形式,在照顾孩子们情感需要的同时也能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
图为蒲公英之诺支教队教学现场
图为大峪镇第二中学四年级小朋友杜泳春美术课作品
第二小组成员于7月21日与益海助学中心负责人侍青山老师取得联系,并进行线上访问。此次访谈主要侧重校方对于大学生支教团队的建议。侍主任认为音乐艺术类等带有当下流行因素的课程互动性较好,并建议支教队伍采用流行歌曲中积极向上的部分,或讲述歌曲背后的故事,对孩子们加以适当的正能量引导。侍主任尤其提到了中国矿业大学支教团队每周通过线上艺术教学的方式,与校方和孩子们建立了长期稳定的联系,对孩子们艺术素养的提升有着独特作用。能与学生有适当的“距离感”是侍主任特别强调的一点,与孩子们玩在一起固然重要,但在课堂上更应当做到认真严格并能启发孩子们思考。
图为访谈侍青山主任
第三小组成员于7月26日至7月30日跟随青海海东支教队赴实地观察走访。支教回访团队成员反思了专业支教队伍和具有支教性质的公益团队二者的不同:前者重视队员作为教育者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后者侧重点则是各自的公益项目、而非教学要求,未加区分的大众可能因此而产生了对大学生支教的片面印象。与此同时,支教回访成员观察到大学生支教队伍中可能存在“素质能力”与“态度”的两极化问题。
图为团队成员与小朋友互动
图为团队成员访谈支教地家长
7月31日,团队成员召开集体会议后交流各组走访调查结果,有成员在报告里写道“我接触到的大多数大学生志愿者们都并非师范专业,但他们在教学过程都在努力践行着’用一颗心去打动另一颗心’的教育理念,辛劳着也快乐着,可当支教活动临近结束,总是对和孩子们的相处时光无比眷恋”。确实,支教者作为尚未完全独立的大学生,可能会有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和举动,但大学生短期支教的意义并不因此而被消解,它值得得到来自社会更多的宽容、理解与支持,它需要一点成长的时间与空间。
教育公益这条长龙队伍里,一代一代人接棒,他们都希望自己的所作所为能为贫苦地区孩子们带去更多可能。教育公平是支教者的梦想,同时也是逐光·重逢支教回访团的梦想,在逐梦之旅上,以信念为舟,以毅力做桨,终究会到达共同期盼着的更光明的彼岸。而意义不在彼岸,意义在途中,在每次支教志愿者们的第一句“同学们好”里。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0873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