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师范大学2018级汉语言文学(师范)1班 8月18日讯】(通讯员:王娜)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市塔畈乡是志愿者王娜的家乡,这里比较闭塞,传统礼法世代传承、严格遵守,所以家族等级观念至今依然很浓厚,晚辈对于长辈的称呼严格且繁琐。小孩子们从会说话时便会被家长要求“叫人”,看见长辈要热情主动地打招呼,比如一看见姑父就要立马叫“姑爷”;碰见一大群长辈围在一起聚在一起时,要上前按辈分和年龄大小一一问好等。因为她就是在这种教育中长大的,所以对于塔畈地区的亲属称谓语可以说很熟悉,但是经过今天一天的采访,她却发觉她所认为的“很熟悉”也仅能代表年轻一辈所掌握的家乡亲属称谓语。
志愿者首先来到了初中同学的家中,采访了同学的的爷爷,这是一位70岁的老人,小时候家庭条件较优越,一直读到了小学毕业,虽然在现在看来文化水平较低,但这在同龄人普遍文盲的村庄里已经算是一位受他人尊敬的文化人了。爷爷虽然读过书,但是他不会说普通话,所以在采访过程中志愿者也只能用家乡话和他交谈,这是我在这几天的走访中最常碰到的问题。
通过爷爷的讲解,志愿者了解到在塔畈地区将亲叔叔和堂叔统称为“佬”,并且按照年龄大小分别称呼为“大佬”、“二佬”……“小佬”,若自己的父亲是叔叔辈中排行最小的,便没有了“小佬”这一称呼,将“佬”的配偶称之为“妈”,并按照“佬”的年龄大小依次称之为“大妈”、“二妈”……“小妈”;将弟弟和妹妹统称为“妹”,并无性别之分,并且无年龄区别,尽管他们已经年过古稀,哥哥姐姐们依旧称之为“妹”,这一点是塔畈地区的特色;将舅舅的配偶称之为“舅娘”,舅娘的大小称谓和“妈”同理;塔畈地区将表兄弟统称为“老表”,堂兄直接称“哥”,堂弟称“妹”,堂表兄弟之间有所区别,但是堂表姐妹之间无区别,都统称为“姐”或“妹”,其中妹妹还可直呼其名。以上所说都是晚辈对长辈的称呼,大家可以从中了解到塔畈地区亲属称谓语的特色,但是要说这里最有意思的亲属称谓语,还得说爷爷奶奶对于孙子孙女的称呼。除了常见的“大宝”、“小宝”以外,还有称其为“儿子”的,这是年轻一代不曾了解过的,称孙子或孙女为“儿子”是爷爷奶奶对孙辈宠爱亲昵的表现,比如孙辈回家时,奶奶会说“哎呀,我家大儿子回来了啊!”除此之外,男女结合成家庭并且有了孩子以后,对于姻亲亲属的称谓语会从“姐夫”、“妹夫”或名字等转变为跟着自己的孩子叫“姑爷”、“姨夫”等,对于他们的孩子,也转变为称其“老表”。有了后代以后,对亲属的称谓转变为跟着自家孩子叫,这样一来,明明是平辈人,但是互相之间的称呼却是晚辈对长辈的称呼;明明是长辈,但是对晚辈的称呼又变成了平辈之间的问候,这种情况在塔畈地区极其普遍。
采访完爷爷后,王娜了解到爷爷那一辈的人和她这一代人所使用的亲属称谓语有很多的相异之处,于是她又采访了同学的弟弟,小弟弟今年才14岁,就读于家乡的一所中学,普通话很是流利。根据他的回答,王娜发现他对于家族亲属的称呼语和自己所掌握的基本无异。对于这种情况,王娜表示:“这说明我和他所相隔的这七年,对于亲属称谓语的使用,并没有产生遗弃和革新,只是因为他从小便随父母在外长大,对于家乡的亲属称谓语不是那么的熟悉,掌握的也不是很全面。但经过我的启发和哥哥的提醒,他也能完整、准确地回答我所提出的问题。”
家乡的老一辈都只会说方言,所以志愿者们几乎无法用普通话和他们沟通,但随着家乡流动人口的增长,中年与青年人基本可以讲出流畅的普通话,青少年中大部分人从小便随父母在外生活,普通话流利且标准,甚至有一部分的孩子已经不会说家乡的方言了,这让方言的传承遭遇了巨大的威胁。
志愿者王娜指出:“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以亲属称谓语为中心的安徽部分地区语言生活调查团队组建的初衷就是了解安徽部分地区的方言文化,从亲属称谓语中体会安徽人藏在日常生活中的情感,在能力范围之内为安徽部分地区的方言收集与传承做出应有的贡献,所以我们在实地调研的同时应该时刻思考方言为什么变成了被侵蚀的弱势一方?在普通话日益普及化的趋势下,方言今后会怎样发展?方言是否会逐渐被普通话同化?方言的研究和流传意义究竟在何处?带着问题去探究,才能有所发现,只有不断思考,才能出新。”
志愿者们一直认为“我们有一定的积累,我们还年轻,我们愿意学习和奉献,所以我们一直在路上!”
写稿人:王娜 图片拍摄者:朱桢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0892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